回覆列表
  • 1 # 認真莊河9G

    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 廣義的中原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 黃帝從小聰明好學,拜華蓋為師。學習治國方略及軍事地理知識,立志要統一各部落,建立一個完整的家園。長大後被湧為部落首領,帶領部落人員東征西戰,以保領地的安全。 同時代的炎帝做為另一部落首領,善於搞生產、科技,不善帶兵打仗,便主動和黃帝聯合結盟,史稱炎、黃二帝。結盟後的炎帝、黃帝各有分工,炎帝負責後方生產、黃帝負責前方征戰。當時在陝西一帶的蚩尤部落發展很快,善於冶煉、製造兵器,經常騷擾炎黃部落。黃帝決心消滅蚩尤一統天下,但蚩尤仗著武器精良又貫使妖術,黃帝久戰不能取勝。後來黃帝在老師華蓋的指點下到王屋山主峰瓊林臺設壇祭天(瓊林臺因黃帝在此祭天改叫天壇),感動西天王母派九天玄女下凡傳授《陰符冊》等兵書。打敗了蚩尤、統一了天下,擴大了部落,為建立國家奠定了基礎。第一個王朝建立以後,稱夏王朝。人們為了紀念黃帝老師華蓋的豐功偉績,也稱王朝之屬地為“華夏大地”,在王屋山華蓋所居過的山峰叫“華蓋峰”。黃帝戰勝蚩尤後將天下分為九州,夏朝之都原城(在今濟源城北)屬冀州轄。冀州在九州之中,也稱“中州”,原城又在冀州之中故稱“中原”。因“原城”是華夏之都又在天下之中,也稱“中華”。這便是“炎黃”、“華夏”、“中華”、“中州”、“中原”的來歷。 中原地區的概念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區。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中原一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根據現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到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專有的地區名詞。因為從相關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原一詞在這一時間開始,有時指原野,有時指中原地區,而到後期已經是專指中原地區了。 我們先來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詞語。《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這裡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這裡描述原野之中野獸的數量之多。《詩經·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採之。”是描寫民眾在原野中採摘豆子。春秋時期,中原一詞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句踐在會稽之圍解除後,向百姓謝罪時說:“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國語·越語上》)這裡是說因戰爭使百姓死後屍骨暴露在原野。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以後,越國逐漸強大起來,在與吳國作戰時,面對吳軍一日五次挑戰,越王準備答應時,范蠡進諫曰:“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這裡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戰國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況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之語。這裡雖然是教統治者如何治國,但觀作者之意“中原”在這裡顯然是原野之意。《孫子兵法·作戰篇》雲:“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這裡的中原也不是指中原地區,中是中心之意,原是原野之意,泛指國內農業發達的中心地區。《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雲:“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意即人死後用寶玉殮死者,就像是把屍體暴露在原野上一樣。《楚辭·九思·悼亂》中有“便旋兮中原,仰天兮增嘆”之句,所指也是在原野中盤桓。 也就是在春秋時期,中原一詞開始有中原地區的意思出現。《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國,受到楚成王的厚待,當問及如何報答楚國時,重耳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這裡的中原就有地區的含義在內。《國語·晉語三》記載,在是否納晉君問題上,有人主張殺之,公孫枝曰:“不可。恥大國之士於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子思報父之仇,臣思報君之讎。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這裡的中原有中原諸侯國之意。公元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周在黃池盟會後,吳王取得了諸侯國的霸主地位,吳王令“王孫苟告勞於周”,其中有一句話說“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追述先人事蹟中所提到的中原,是地理意義上的概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蘭克cnc如何將機械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