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說,佛教是這麼抄襲道家的
轉自:白雲先生
很多人,把《金剛經》這種模仿老莊思想的書,當成了佛教的思想。如果你看過《阿含經》,《十誦律》,把這些原始佛經和大乘佛教裡面那種文采瑰麗玄之又玄的《金剛經》《心經》對比一下就知道,這完全不是同一門學問。思想上,根本沒什麼一致性。
我們現在的人對這個事比較迷糊,但是唐宋那時候的古人可不迷糊。看看他們都是怎麼看待這些現象的。
“道教有《老》《莊》書,卻不知看,盡為釋氏竊而用之,卻去仿效釋氏經教之屬。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寶悉為人盜去,卻去收拾人家破釜!”(《朱子語類》卷125)
朱熹認為,《金剛經》《心經》這種書,都是佛教徒模仿老莊思想而寫成的。包括行文風格上,也一併模仿。而道教呢,又反過來模仿金剛經,搞出來一本《清靜經》。這在朱熹看來,是件很滑稽的事,認為道教有老莊的書不看,全被佛教竊走,而道教又反過來模仿照抄佛教的經書。好比巨室弟子,珠玉都被人偷走了,自己又跑到竊賊家裡收他家的破鍋。
“釋氏書其初只有《四十二章經》,所言甚鄙俚。後來日添月益,皆是中華文士相助撰集。”(《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六)
朱熹認為,佛氏乘虛入中國,廣大自勝之說,幻妄寂滅之論,自齋戒變為義學。如遠法師支道林皆義學,然又只是盜襲莊子之說。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佛學的傳播過程中,這一異質的觀念體系能夠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接納,實有賴於莊學。朱熹準確地指出了這一特點,如他認為支道林所創立的義學“即色宗”乃是承襲莊子之說。支道林名支遁,既是一個著名的佛學家,又精通莊學,他對《莊子·逍遙遊》的解說,在當時備受推崇,所謂“遁比向秀,雅尚莊老,二子異時,風尚玄同也”(《世說新語·文學》注引)。
莊學對支道林的思想是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還可以舉另外一個例子,那就是道安的弟子慧遠援引《莊子》以釋佛典。據載,“遠……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為連類,於惑者曉然。”(《高僧傳》卷六,《慧遠傳》)慧遠引用了《莊子》中的哪些內容來解釋佛經,已難以得知,但這則材料至少可說明,《莊子》一書,在當時佛學的傳播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朱熹認為,佛教之說之所以越來越精妙,與不斷消化吸收莊子之學是分不開的。當然,除了莊子,老子也同樣功不可沒,故朱熹在許多時候莊老並稱,例如他說:“後漢明帝時,佛始入中國。當時楚王英最好之,然都不曉其說。直至晉宋間,其教漸盛,然當時文字亦只是將莊老之說來鋪張,如遠師諸論,皆成片盡是老莊意思。”
“至於佛徒,其初亦只是以老莊之言駕說爾。如遠法師文字與肇論之類,皆成片用老莊之意。後來是達磨過來,初見梁武,武帝不曉其說,只從事於因果,遂去面壁九年。只說人心至善,即此便是,不用辛苦修行;又有人取莊老之說從而附益之,所以其說益精妙。”(《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六)
“釋氏有一種低底,如梁武帝是得其低底。彼初入中國,也未在。後來到中國,卻竊取老莊之徒許多說話,見得盡高。”(《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
“老子先唱說,後來佛氏又做得脫灑廣闊,然考其語多本莊列。”(《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六)
宋景文《唐書贊》,說“佛多是華人之誦誕者,攘莊周列禦寇之說佐其高。”此說甚好。
再看看唐朝的傅奕是怎麼說的。
一次唐太宗臨朝,曾問傅奕:“佛道玄妙,聖蹟可師,且報應顯然,屢有徵驗,卿獨不悟其理,何也?”他回答說:“佛是胡中桀黠,欺誑夷狄,初止西域,漸流中國。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寫莊、老玄言,文飾妖幻之教耳。於百姓無補,於國家有害。”唐太宗聽了,深以為然。傅奕認為,這種行文瑰麗,玄之又玄的佛經,統統都是模寫的老莊思想。
《金剛經》的思想,出自老莊。後來禪宗的思想,又透過《金剛經》,學了更多的老莊。
跟印度人的那個佛教,就徹底的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朱熹對禪宗又是怎麼看的呢。他的評價也挺低的。朱熹說,“禪學最害道”,“大而萬事萬物,細而百骸九竅,一齊都歸於無。終日吃飯,卻道不曾咬著一粒米,滿身著衣,卻道不曾掛著一條絲”,“異端之害道,如釋氏者極矣”。
朱熹說,佛教是這麼抄襲道家的
轉自:白雲先生
很多人,把《金剛經》這種模仿老莊思想的書,當成了佛教的思想。如果你看過《阿含經》,《十誦律》,把這些原始佛經和大乘佛教裡面那種文采瑰麗玄之又玄的《金剛經》《心經》對比一下就知道,這完全不是同一門學問。思想上,根本沒什麼一致性。
我們現在的人對這個事比較迷糊,但是唐宋那時候的古人可不迷糊。看看他們都是怎麼看待這些現象的。
“道教有《老》《莊》書,卻不知看,盡為釋氏竊而用之,卻去仿效釋氏經教之屬。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寶悉為人盜去,卻去收拾人家破釜!”(《朱子語類》卷125)
朱熹認為,《金剛經》《心經》這種書,都是佛教徒模仿老莊思想而寫成的。包括行文風格上,也一併模仿。而道教呢,又反過來模仿金剛經,搞出來一本《清靜經》。這在朱熹看來,是件很滑稽的事,認為道教有老莊的書不看,全被佛教竊走,而道教又反過來模仿照抄佛教的經書。好比巨室弟子,珠玉都被人偷走了,自己又跑到竊賊家裡收他家的破鍋。
“釋氏書其初只有《四十二章經》,所言甚鄙俚。後來日添月益,皆是中華文士相助撰集。”(《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六)
朱熹認為,佛氏乘虛入中國,廣大自勝之說,幻妄寂滅之論,自齋戒變為義學。如遠法師支道林皆義學,然又只是盜襲莊子之說。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佛學的傳播過程中,這一異質的觀念體系能夠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接納,實有賴於莊學。朱熹準確地指出了這一特點,如他認為支道林所創立的義學“即色宗”乃是承襲莊子之說。支道林名支遁,既是一個著名的佛學家,又精通莊學,他對《莊子·逍遙遊》的解說,在當時備受推崇,所謂“遁比向秀,雅尚莊老,二子異時,風尚玄同也”(《世說新語·文學》注引)。
莊學對支道林的思想是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還可以舉另外一個例子,那就是道安的弟子慧遠援引《莊子》以釋佛典。據載,“遠……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為連類,於惑者曉然。”(《高僧傳》卷六,《慧遠傳》)慧遠引用了《莊子》中的哪些內容來解釋佛經,已難以得知,但這則材料至少可說明,《莊子》一書,在當時佛學的傳播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朱熹認為,佛教之說之所以越來越精妙,與不斷消化吸收莊子之學是分不開的。當然,除了莊子,老子也同樣功不可沒,故朱熹在許多時候莊老並稱,例如他說:“後漢明帝時,佛始入中國。當時楚王英最好之,然都不曉其說。直至晉宋間,其教漸盛,然當時文字亦只是將莊老之說來鋪張,如遠師諸論,皆成片盡是老莊意思。”
“至於佛徒,其初亦只是以老莊之言駕說爾。如遠法師文字與肇論之類,皆成片用老莊之意。後來是達磨過來,初見梁武,武帝不曉其說,只從事於因果,遂去面壁九年。只說人心至善,即此便是,不用辛苦修行;又有人取莊老之說從而附益之,所以其說益精妙。”(《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六)
“釋氏有一種低底,如梁武帝是得其低底。彼初入中國,也未在。後來到中國,卻竊取老莊之徒許多說話,見得盡高。”(《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
“老子先唱說,後來佛氏又做得脫灑廣闊,然考其語多本莊列。”(《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六)
宋景文《唐書贊》,說“佛多是華人之誦誕者,攘莊周列禦寇之說佐其高。”此說甚好。
再看看唐朝的傅奕是怎麼說的。
一次唐太宗臨朝,曾問傅奕:“佛道玄妙,聖蹟可師,且報應顯然,屢有徵驗,卿獨不悟其理,何也?”他回答說:“佛是胡中桀黠,欺誑夷狄,初止西域,漸流中國。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寫莊、老玄言,文飾妖幻之教耳。於百姓無補,於國家有害。”唐太宗聽了,深以為然。傅奕認為,這種行文瑰麗,玄之又玄的佛經,統統都是模寫的老莊思想。
《金剛經》的思想,出自老莊。後來禪宗的思想,又透過《金剛經》,學了更多的老莊。
跟印度人的那個佛教,就徹底的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朱熹對禪宗又是怎麼看的呢。他的評價也挺低的。朱熹說,“禪學最害道”,“大而萬事萬物,細而百骸九竅,一齊都歸於無。終日吃飯,卻道不曾咬著一粒米,滿身著衣,卻道不曾掛著一條絲”,“異端之害道,如釋氏者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