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758743288930

    1、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麵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2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臺”或“臺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裡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3 、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4 、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5 、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髮色欠佳,濃重灰暗及藍黑,與順治青花特點很相似。

    6 、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於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淨豔麗,清朗不渾,豔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十分明顯,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藍”、“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劃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猶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灰藍,有的泛暈散,也有描青花,所佔比重不大,多繪在杯、盤、碟等小件器皿上。

    8 、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的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藥,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黃釉青,灑藍開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醬釉內青花、青花紅彩、青花釉裡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數量不是很多,但別具情趣。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外銷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兩個品種,基本都是民窯器,用色偏濃重,造型高大,紋飾也適應於國外市場的需求,規整繁縟,並有許多創新式樣。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產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這與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術列趨成熟有密切關係,如:大棒槌瓶、大香爐、萬壽字大瓶、大盤口瓶,鳳尾尊、花盆、大魚缸、繡墩、大蓋罐等,整體特點是古樸穩重,頗具陽剛之氣的力度,儘管體積較大,有的高達80 釐米,極少變形,器身介面不明顯,反映了成型與修胎工藝的精進,器物外部輪廓線和轉折處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風格硬朗,挺拔向上,渾厚朴實、有力,粗獷豪放,富有陽剛氣勢,製作很清楚規範,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方形器,如方盤、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較而言,燒製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充分表現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瓷技術的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53—65的情節概括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