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行為習慣也有了一定的定性,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發麵起到榜樣、引導的作用。那麼在日常的教學中如何從細微之處著手,對中班幼兒進行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呢?本人稍有體會,供廣大幼教同仁參考和借鑑。 一、把行為習慣兒歌化,使孩子樂於接受 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就曾經說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由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害”。良好的衛生習慣會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是孩子掌握其他能力的首要條件,所以,我們應從實際出發、一切從幼兒需要出發。我們更適合將課程進行人性、巧妙化的處理,使課程和教育活動最大限度地適合我們的教育物件——幼兒。如在中班的教學當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老師選擇兒歌:“我是一個大橙子,小朋友們喜歡我,洗洗手,剝剝皮,營養豐富來吃我”來幫助幼兒建立講衛生的資訊;吃橙子時,讓幼兒觀察它的結構,它的形狀;在快樂屋玩角色遊戲的時候,我們引導幼兒買賣橙子,培養幼兒初步的社交技能;把橙子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結構。 二、不斷的鼓勵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加速劑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展和認知水平都處在較低的發展階段,自我控制力較差,各種是非觀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師要正確看待每一位幼兒,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表揚鼓勵,少懲罰。使他們在快樂的、積極的氛圍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及時的鼓勵,會使孩子對好的行為習慣有一個較深的認識。如有一次我帶領小朋友們在遊樂場自由的玩耍,我發現許多幼兒都在做“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於是我充分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幼兒確立這個遊戲的規則,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不能隨便離開隊伍,”有的說:“不能把別人撞倒,”還有的說:“誰被抓住誰唱歌。”當幼兒回答各種不同的答案後,小朋友們都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我,並問:“老師,到底有什麼規則呢?”,我說:“小朋友說的太好了,在集體遊戲中,我們要團結友愛,更要嚴守規則,才能取勝。還有,還要嚴格的聽從隊長的指揮。”孩子們認識到了參加集體活動應該注意的行為習慣,還在愉快的遊戲中,教師的表揚中做到了嚴格遵守。 三、尊重孩子的自尊,遵循孩子的心理特點 幼兒的日常活動是指來園、離園、進餐、睡眠、穿衣、洗理、勞動、散步、自由活動等。因為幼兒身心發育還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容易忘掉行為規則,憑一時衝動行事。所以,教師應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分析和研究每個幼兒的不同特點,耐心的提醒,設計高效的活動,創造有利的教育時機,加強幼兒的行為練習,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矯正幼兒不良的行為。心理環境是幼兒身心健康不可忽視的方面,把真誠的愛和合理的要求結合起來,尊重幼兒的人格,循循善誘,以正面教育為主,切忌嚇唬,鼓勵幫助幼兒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所以,批評幼兒時,不能傷害到幼兒的自尊心,又要讓他受到紀律的約束;在這方面,藝術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如:講《小豬變乾淨了》的故事,透過講解、討論不講衛生的小豬如何變乾淨了,引導幼兒講衛生,勤洗手、勤洗澡的好習慣。 四、為幼兒樹立榜樣,逐漸影響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下一種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命運”。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在這方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比如,有個小朋友開學後每天都哭上一陣子,老師勸他等於沒聽見,只顧自己哭。午飯也沒吃,午睡時又開始邊哭邊說想媽媽,這時,我把本班一個較獨立的麗麗和他玩玩具,聊天。等他平靜下來,我就對他說:“孩子,麗麗棒嗎?”他說:“棒!”我乘此機會說:“你不知道吧,麗麗在幼兒園從來沒哭過,你想也成為他那樣棒的孩子嗎?”他點點頭。以後幾天,他也會偶爾哭,但是隻要提到麗麗,他就會安靜下來。效果比老師枯燥的勸慰好多了。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反覆練習,練習的越多,動作和習慣就越鞏固。要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進餐、睡眠、梳洗、生活自理等方面掌握技能、養成習慣,形成一系列好的、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強化,使之成為孩子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自覺行動。 當然,這當中需要教師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為孩子的一生默默耕耘。
中班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行為習慣也有了一定的定性,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發麵起到榜樣、引導的作用。那麼在日常的教學中如何從細微之處著手,對中班幼兒進行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呢?本人稍有體會,供廣大幼教同仁參考和借鑑。 一、把行為習慣兒歌化,使孩子樂於接受 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就曾經說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由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害”。良好的衛生習慣會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是孩子掌握其他能力的首要條件,所以,我們應從實際出發、一切從幼兒需要出發。我們更適合將課程進行人性、巧妙化的處理,使課程和教育活動最大限度地適合我們的教育物件——幼兒。如在中班的教學當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老師選擇兒歌:“我是一個大橙子,小朋友們喜歡我,洗洗手,剝剝皮,營養豐富來吃我”來幫助幼兒建立講衛生的資訊;吃橙子時,讓幼兒觀察它的結構,它的形狀;在快樂屋玩角色遊戲的時候,我們引導幼兒買賣橙子,培養幼兒初步的社交技能;把橙子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結構。 二、不斷的鼓勵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加速劑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展和認知水平都處在較低的發展階段,自我控制力較差,各種是非觀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師要正確看待每一位幼兒,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表揚鼓勵,少懲罰。使他們在快樂的、積極的氛圍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及時的鼓勵,會使孩子對好的行為習慣有一個較深的認識。如有一次我帶領小朋友們在遊樂場自由的玩耍,我發現許多幼兒都在做“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於是我充分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幼兒確立這個遊戲的規則,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不能隨便離開隊伍,”有的說:“不能把別人撞倒,”還有的說:“誰被抓住誰唱歌。”當幼兒回答各種不同的答案後,小朋友們都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我,並問:“老師,到底有什麼規則呢?”,我說:“小朋友說的太好了,在集體遊戲中,我們要團結友愛,更要嚴守規則,才能取勝。還有,還要嚴格的聽從隊長的指揮。”孩子們認識到了參加集體活動應該注意的行為習慣,還在愉快的遊戲中,教師的表揚中做到了嚴格遵守。 三、尊重孩子的自尊,遵循孩子的心理特點 幼兒的日常活動是指來園、離園、進餐、睡眠、穿衣、洗理、勞動、散步、自由活動等。因為幼兒身心發育還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容易忘掉行為規則,憑一時衝動行事。所以,教師應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分析和研究每個幼兒的不同特點,耐心的提醒,設計高效的活動,創造有利的教育時機,加強幼兒的行為練習,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矯正幼兒不良的行為。心理環境是幼兒身心健康不可忽視的方面,把真誠的愛和合理的要求結合起來,尊重幼兒的人格,循循善誘,以正面教育為主,切忌嚇唬,鼓勵幫助幼兒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所以,批評幼兒時,不能傷害到幼兒的自尊心,又要讓他受到紀律的約束;在這方面,藝術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如:講《小豬變乾淨了》的故事,透過講解、討論不講衛生的小豬如何變乾淨了,引導幼兒講衛生,勤洗手、勤洗澡的好習慣。 四、為幼兒樹立榜樣,逐漸影響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下一種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命運”。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在這方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比如,有個小朋友開學後每天都哭上一陣子,老師勸他等於沒聽見,只顧自己哭。午飯也沒吃,午睡時又開始邊哭邊說想媽媽,這時,我把本班一個較獨立的麗麗和他玩玩具,聊天。等他平靜下來,我就對他說:“孩子,麗麗棒嗎?”他說:“棒!”我乘此機會說:“你不知道吧,麗麗在幼兒園從來沒哭過,你想也成為他那樣棒的孩子嗎?”他點點頭。以後幾天,他也會偶爾哭,但是隻要提到麗麗,他就會安靜下來。效果比老師枯燥的勸慰好多了。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反覆練習,練習的越多,動作和習慣就越鞏固。要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進餐、睡眠、梳洗、生活自理等方面掌握技能、養成習慣,形成一系列好的、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強化,使之成為孩子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自覺行動。 當然,這當中需要教師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為孩子的一生默默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