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挖掘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凝聚著民族的智慧,在文學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詩詞之所以能源遠流長,併成為經典,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古詩詞有著深刻的主題、優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語言。人們能在誦讀古詩詞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聽先人的教誨,讓心靈受到啟迪和薰陶。小學生是母語學習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心靈成長的關鍵期,古詩詞精妙的表達及唯美的意境能讓學生的心靈徜徉在美感的氛圍裡,進而讓身心獲得審美陶醉,並使情感融入其中,從而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教材安排了《絕句》和《村居》兩首古詩,並且安排在第二單元,這個時間段剛好是春天,學生會在學習古詩時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師可以藉助課件將春天的美景展現,並讓學生背背有關春天的古詩,從而調動學生的內心體驗。還可以藉助插圖讓學生說說古詩都描寫了哪些景象,當學生將古詩所描述的景象表達出來之後,教師再次藉助課件將古詩的意境展現。這樣,學生就會走進春天,詩句的意境也會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他們在品悟中對古詩有了多一層的體會和喜愛,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會在品悟中逐漸提升。 二、細細品味古詩詞意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古代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將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與生動的客觀事物相結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現給讀者。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接觸到各個時代、各個主題的古詩詞,不同的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也不同,它蘊含著詩人不一樣的人文情懷。小學生由於知識基礎的侷限性,在品味古詩詞時,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背古詩詞容易,但要真正走進作品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作品的內涵,並與作者產生共鳴,對小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師要搭建平臺,引導學生透過反覆誦讀,細細品味和感悟古詩詞中的人文精神,從而真正讓學生的情感與古詩詞融為一體。 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涼州詞》和《浪淘沙》,它們分別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劉禹錫有關黃河的詩歌,但兩首詩的意境和表達的意蘊不盡相同。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詩歌感悟基礎,但這兩首古詩意蘊比較深遠,學生要透過對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詩中的情懷。如《涼州詞》,短短几句,卻將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描寫得淋漓盡致,同時,此詩以境設情,境界開闊,氣象沉偉,情調悲壯蒼涼。前兩句寫景,將黃河與玉門關以對比的形式展現,讓學生感受到邊塞的荒涼寂寞,並逐步將作者的孤獨之感滲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以“羌笛”“楊柳”為寄託,徵人懷著此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最後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學生腦中浮現了徵人一去不復返的悲壯,生與死的離別在看似寫黃河之景的詞中顯現,學生感受到了先人內心強烈的情感,他們的心靈會在作品的意蘊中得以啟迪,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三、拓展古詩詞的品讀渠道,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文明五千年,古詩詞是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所積澱的人文精神是我們後代子孫的巨大財富,對小學生來說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營養”。古詩詞題材非常豐富,有抒情、寫景、生活、感悟、愛國、惜時、戰爭等,如孔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慨,它能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寶貴;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情懷;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寫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的數量還是非常有限的,教師如何以教材為載體,有效拓展學生品讀古詩詞的渠道,是豐富學生人文精神的關鍵。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教材收錄的古詩詞數量有限,但教師可以以教材為載體,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拓展古詩詞的閱讀渠道。如四年級上冊有兩首古詩《鳥鳴澗》和《暮江吟》,它們所描寫的意境都與月亮有關,教師可以在課後引導學生尋找和月亮有關的古詩,如李白的《關山月》和《靜夜思》、蘇軾《中秋月》、李商隱《霜月》、白居易《江樓月》等。在學習了某個詩人的作品後,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後去閱讀有關這位詩人的作品。透過搭建平臺讓學生多接觸、多閱讀古詩,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一、挖掘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凝聚著民族的智慧,在文學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詩詞之所以能源遠流長,併成為經典,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古詩詞有著深刻的主題、優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語言。人們能在誦讀古詩詞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聽先人的教誨,讓心靈受到啟迪和薰陶。小學生是母語學習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心靈成長的關鍵期,古詩詞精妙的表達及唯美的意境能讓學生的心靈徜徉在美感的氛圍裡,進而讓身心獲得審美陶醉,並使情感融入其中,從而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教材安排了《絕句》和《村居》兩首古詩,並且安排在第二單元,這個時間段剛好是春天,學生會在學習古詩時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師可以藉助課件將春天的美景展現,並讓學生背背有關春天的古詩,從而調動學生的內心體驗。還可以藉助插圖讓學生說說古詩都描寫了哪些景象,當學生將古詩所描述的景象表達出來之後,教師再次藉助課件將古詩的意境展現。這樣,學生就會走進春天,詩句的意境也會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他們在品悟中對古詩有了多一層的體會和喜愛,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會在品悟中逐漸提升。 二、細細品味古詩詞意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古代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將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與生動的客觀事物相結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現給讀者。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接觸到各個時代、各個主題的古詩詞,不同的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也不同,它蘊含著詩人不一樣的人文情懷。小學生由於知識基礎的侷限性,在品味古詩詞時,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背古詩詞容易,但要真正走進作品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作品的內涵,並與作者產生共鳴,對小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師要搭建平臺,引導學生透過反覆誦讀,細細品味和感悟古詩詞中的人文精神,從而真正讓學生的情感與古詩詞融為一體。 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涼州詞》和《浪淘沙》,它們分別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劉禹錫有關黃河的詩歌,但兩首詩的意境和表達的意蘊不盡相同。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詩歌感悟基礎,但這兩首古詩意蘊比較深遠,學生要透過對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詩中的情懷。如《涼州詞》,短短几句,卻將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描寫得淋漓盡致,同時,此詩以境設情,境界開闊,氣象沉偉,情調悲壯蒼涼。前兩句寫景,將黃河與玉門關以對比的形式展現,讓學生感受到邊塞的荒涼寂寞,並逐步將作者的孤獨之感滲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以“羌笛”“楊柳”為寄託,徵人懷著此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最後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學生腦中浮現了徵人一去不復返的悲壯,生與死的離別在看似寫黃河之景的詞中顯現,學生感受到了先人內心強烈的情感,他們的心靈會在作品的意蘊中得以啟迪,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三、拓展古詩詞的品讀渠道,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文明五千年,古詩詞是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所積澱的人文精神是我們後代子孫的巨大財富,對小學生來說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營養”。古詩詞題材非常豐富,有抒情、寫景、生活、感悟、愛國、惜時、戰爭等,如孔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慨,它能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寶貴;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情懷;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寫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的數量還是非常有限的,教師如何以教材為載體,有效拓展學生品讀古詩詞的渠道,是豐富學生人文精神的關鍵。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教材收錄的古詩詞數量有限,但教師可以以教材為載體,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拓展古詩詞的閱讀渠道。如四年級上冊有兩首古詩《鳥鳴澗》和《暮江吟》,它們所描寫的意境都與月亮有關,教師可以在課後引導學生尋找和月亮有關的古詩,如李白的《關山月》和《靜夜思》、蘇軾《中秋月》、李商隱《霜月》、白居易《江樓月》等。在學習了某個詩人的作品後,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後去閱讀有關這位詩人的作品。透過搭建平臺讓學生多接觸、多閱讀古詩,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