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叔愛故事

    不可行,群體免疫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而且在疫情面前,一個國家的選擇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格局,金錢,生命,選擇哪個,很多時候不好判斷,但在中國,生命大於天

  • 2 # 醫藥那些事兒

    什麼是“群體免疫”?

    美國疾控中心(CDC)給出的定義是:在某種情況下(如透過接種疫苗或先前患有該病),使得有足夠比例的人群對傳染病具有免疫力,從而令這種傳染病不能在人與人之間常傳播。形成群體免疫的核心是需要有足夠多的人具有免疫能力。群體免疫概念起源於一個世紀之前,而獲得里程碑進展是在1970年:根據疾病傳染性的強弱,可以計算出能夠產生群體免疫需要達到的人群數量,從而使理論得以實踐。也因此,該理論直到近幾十年來才被廣泛的應用於流行病領域,而核心則是疫苗。讓我們先用一個具體的場景瞭解群體免疫概念。

    冬季流感高發,那麼該如何預防呢?當然是打疫苗。每年10月開始都會動員易感人群接種流感疫苗。打了疫苗不僅自己不會感染,同事、家人和其他密切接觸者患流感的風險也會降低。

    當一個100人的群體中,有5個流感患者(傳染源),另外95個人都是沒有注射疫苗(無免疫力)的易感人群,則很快這5個人一傳十十傳百,把95個人很快傳染。但是,如果有70個人接種了流感疫苗,那麼只有25個人沒有接種疫苗且是易感者,5個傳染源要傳染這25個易感者並不容易。有70個不能被傳染的人阻隔這種人傳人的渠道,讓傳人能力稀釋了,就可以靠多數人的免疫力讓老幼病弱不容易被感染。這就是所謂的“群體免疫”。

    如何才能實現“群體免疫”?

    上面的例子是隻有100人的群體,而現實中的傳染病傳播面要大很多。如何獲得群體免疫呢?這就需要較大比例的人群具有免疫力,能夠避免自身患病且不傳播病毒,從而保護其他人,關鍵是要達到一個群體免疫的門檻:即多少比例的人群獲得免疫力。這其中就牽涉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人際傳播指數(R0)。簡單地說,就是R0值是多少,表示1個患者可以傳染多少人。R0值越高說明傳染性越強。如果一種病毒的傳染性極強,那麼就需要更大比例的人群都具有免疫力。

    以麻疹舉例。麻疹的傳染性極強,每個患有麻疹的病人會感染另外10-15人。因此這種疾病會迅速傳播,為了獲得麻疹的群體免疫,經過估算至少需要90%-95%的人口接種疫苗。而脊髓灰質炎這樣傳染性相對較弱的疾病,仍需要80%-85%的人口接種才能使群體免疫生效。

    如上圖,根據傳染性不同,不同的疾病達到群體免疫需要獲得免疫力的百分比也大大不同:甲流因為傳染性(R0)相對較低,達到群體免疫需要約38%-78%的人口接種疫苗,風疹與麻疹傳染性則較高,達到群體免疫分別需要至少82%和90%以上的人口接種疫苗。

    很容易看出,要達到如此高的群體免疫比例,一般靠感染患病取得高比例是非常困難的,對於死亡率極高的烈性傳染病更是不可能的,而選擇疫苗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什麼疾病“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僅適用於人傳人的疾病,例如麻疹、脊髓灰質炎、乙肝等傳染病。注意,並不是只要有疫苗預防疾病就可以產生群體免疫,如導致破傷風的病原體是生活在土壤中細菌,不是透過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所以不會產生群體免疫。如果某人受傷後被破傷風梭菌感染,這時即使他周圍100%接種了破傷風疫苗,對他也不會有免疫保護作用。同理,動物傳染人類的疾病(如鼠疫)也不能採用群體免疫的方法。

    現階段新冠肺炎能“群體免疫”嗎?

    根據估算,新冠肺炎的R0值在2-4之間。可以理解為1個患者平均可以傳染2-4個人。

    根據上圖,當R0=4時,1個人可以傳給4個人,之後4個人又最終導致16個人被傳染。若想獲得群體免疫,則需要至少四分之三的總人群對病毒具有免疫力才能奏效。

    然而新冠病毒疫苗還沒有研製出來。如果想獲得群體免疫要怎麼辦?只能讓青壯年感染新冠病毒,祈禱這些人群能夠僥倖活下來,獲得免疫力,而且達到總人群的60%以上,來保護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兒童和病人,從而達到保護倖存的全體英華人的目的。這就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的所謂“群體免疫策略”。

    顯然,在新冠病毒面前,在只有極少數人有先天免疫力的情況下,這種“放棄治療”的方式根本不科學!“群體免疫”的確是個科學概念,但是其核心是接種疫苗,要在新冠肺炎疫苗誕生之後,“群體免疫”才有實現的可能。在疫情面前,我們一定要尊重科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l猴桃怎麼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