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伯康271
-
2 # 科學大廈
北歐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可以給我們解決這類問題提供參考。
北歐的福利是面向全體國民的,是普遍的、廣泛的,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的每個階段都享受著各種各樣的社會福利。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從學費到吃住都免費或享受高補助。全民享受醫療保險。老人有養老保險,政府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專門的公寓,有優質的護理。失業者有失業救濟金,失業救濟金每月可以高達1800美元。總而言之,人們無需為孩子上學、個人就醫、贍養老人發愁,也不必攢錢養老。即使沒有工作也有飯吃。醉鬼也能住上低價房屋,一切弱勢群體都能得到照顧。
北歐政府靠龐大的稅收支付各種各樣的福利開支。“羊毛出在羊身上”,福利來自納稅。不過,納稅的多少是不一樣的,收入高的人納稅多(由於稅收累進位制,瑞典高收入者的70-80%所得要用來繳稅),收入少的人納稅少,但所有的人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是平等的。
高稅收、高福利政策,縮小了人們之間的實際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財富不均、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但對高福利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認為這是一種貧富“拉平”的政策,不利於調動勞動積極性。例如美國等不實行高福利政策的國家創新能力經濟增長能力明顯要強於北歐。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顯然不符合現今的人類社會平等價值觀,但是如果只是簡單的劫富濟貧顯然也會阻礙社會進步。如何求得“刺激勞動積極性”與“實現社會公平”的平衡,如何做好勞動機制與福利機制的調節,這是各國政府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北歐的高福利建立於其國家的高度發達,發展中的國家顯然無法照搬。
-
3 # 笑月6
馬太效應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凡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真是個殘酷的法則,它意味著"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這個術語後來被引入經濟學界,以反映貧富的反向運動,贏家通吃的分配不公的現象。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把這個法則放在任何現實環境中,都一定會令大多數人絕望,它幾乎就是讓人承認"分配不公"有理,認命貧困與富裕的註定,慫恿人安於現狀。其實,馬太福音裡的那則寓言所含的道理也並非如此,它是在教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己的才智去改變現狀。
從個人角度來說,誰願意安於貧困?誰不想改變自己的現狀?誰不想自己的未來光明燦爛?這是人之常情,是心的張力使然。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馬太效應似乎處處皆是,履見不鮮。君不見,在今天的各種媒體、網路媒介中,名人效應充斥其間。名人的名下,粉絲如雲;名人的廣告,佔盡熒屏。富人們做事,真好像隨心所欲;富人的成功,真好像信手拈來。一句話,名人富人總可以那麼隨性任意,總可以那麼愜意光鮮。如果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你是羨慕,嫉妒,埋怨呢,還是真的認為這是上天註定,屈服命運而安守本分?可以想見,恐怕沒有人是樂於貧窮,安於艱辛的本分。
其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命運,比如他出生在富足之宅,你出生在貧困之家,這是個人無法自主選擇的條件,這就是命運中的命。但是,命和運應該分別來對待。命是自然生就的,是定點定位的,而運就是動態的,變化的,是可以改變的,就是說命運是可以憑藉個人的努力而改變的。
要改變命運,首先就得從自己的心態做起,有什麼樣的心態,眼前就有什麼樣的世界。有樂觀向上的心態,眼前的世界就會充滿生機,看到了勃勃生機,就可以發現其中蘊藏的機會。所以,不一樣的心態,就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其次,正確認識自己,如自己的興趣及自己的能力,以確定好自己的方向。沒有方向,前路將一片迷濛,而迷濛中的人,誰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去。因而行動者,不能讓自己處在迷離之中,要抹掉自己眼前的灰塵,讓前行的路,清晣展開在自己的腳下。其三,欲成功者就必須努力,而努力並不是叫人把重點放在瘋狂尋找一切機會上面,那樣會讓自己變成一個鑽營取巧的投機分子。努力是讓人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識量,彌補自己的不足,以擴充套件自己的才能,或者說,就是要努力準備自己。能成大事者,必定是有足夠準備的人。
另外,要改變命運,還需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夠經得起現實的磨礪,能夠與人相處,並具有協作精神等等。所以,如果一個人要破解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不甘心屈服於命運的擺佈,首先,就得有一個積極和Sunny的心態。其次,要認清方向,把握好的自己。再次,就是要準備好自己。要相信,如果你想要改變,就有可能改變,一切取決於自己。
回覆列表
弱肉強食乃自然法則。唯有靠時光消磨其稅氣。方能氣術待盡。不過輪迴有序。只是物實人非。而強弱更替永生永世並存不可滅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