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森林裡的百合
-
2 # 草莓愛旅行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美國現代哲學家路易斯·芒福德說過:“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造,這種構造緻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西方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詞,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為“城市”),這並非偶然。城市兼收幷蓄、包羅永珍、不斷更新的特性,促進了人類社會秩序的完善。 1800年,全球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這個數字迅速攀升到了29%,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口遷入了城市。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將佔總人口的55%。 不可否認的是,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城市生活也越來越面臨一系列挑戰: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發空間衝突、文化摩擦、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如果不加控制,城市的無序擴充套件會加劇這些問題,最終侵蝕城市的活力、影響城市生活的質量。 聯合華人居組織1996年釋出的《伊斯坦布林宣言》強調:“我們的城市必須成為人類能夠過上有尊嚴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臨的種種挑戰的發端,不論是擁擠、汙染、犯罪還是衝突,根源都在於城市化程序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之間各種關係的失諧,長期的失諧,必然導致城市生活質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 為此,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以“和諧城市”的理念來回應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訴求。 “和諧”的理念蘊藏在中國古老文化之中。中華文化推崇人際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同時“和諧”也見諸西方先賢的理想。數百年來,人們對“和諧城市”模式的探討,從來沒有停止過。從“烏托邦”,到18世紀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園都市”,一系列的理論、主張和模型無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間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質吐納上的平衡與和諧。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的日趨嚴重,可持續發展理念應運而生。各國城市政府為實施《21世紀議程》而提出的戰略大多圍繞如何重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達到今世與後世之間的和諧。 由此可見,對“和諧生活”和“和諧城市”的追求和實踐貫穿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並且正越來越彰顯在人們為明天城市所描繪的藍圖之中。 “和諧城市”主要體現為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經濟的和諧發展、科技時代的和諧生活、社群細胞的和諧運作,以及城市和鄉村的和諧互動。
-
3 # 嶺南閒士
在我心目中,錢能讓我覺得生活更美好!
因為有錢腰桿直了,說話硬了,老婆有了,車有了,房子有了,敢買以前不敢買的東西了!
有錢了,就不怕生病了,而且我還可以買保險,為全家人打好預防針。
有錢了,我可以去實現小時候的夢想,可以環遊世界。
-
4 # 心中的鋒
國泰民安,風正氣青,好的政策,好的環境可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這就需要一個好的領航人!
-
5 # 123飛魚321
理想與夢想。理想與夢想是最美好的,因為他包羅永珍,又與現實相隔,他讓人產生動力,讓人窮極一生的追求,為實現而奮鬥。
-
6 # 優璇_712
我認為在我的心目中健康才是第一位,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個好的身體,談啥幸福和快樂,除了身體健康,別的都是浮雲。
回覆列表
在你心目中你覺得什麼東西讓生活更美好?在我心目中我覺得美食讓生活更美好,為什麼呢?
我想有些人聽過這一句話吧: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就是一個小吃貨,我們每天都在吃著安全有營養的食物。
每一天父母都會我們做營養有健康的菜,放學回家開啟門,肚子又在咕咕咕咕的叫了,看來媽媽還沒把飯做好,再等一會兒吧。“吃飯了,吃飯了”媽媽說著。我聽見這聲音立馬停下手中的筆,拿碗拿筷子,舀飯,端在桌子上去哇,今天有紫菜湯,有我最愛吃的紅燒牛肉,還有煎白菜南瓜餅,這些健康的食物讓我流下了口水。等到一家人上了桌,我馬上拿起筷子就開始呼呼呼呼的大吃起來。慢點,媽媽說,“別噎著了,鍋裡還有呢!”這時,我才慢慢慢慢的吃。紅燒肉,快被我吃完了,湯我也喝了幾碗,飽餐了一頓。
第二天放學肚子又在叫了,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咦,什麼東西這麼香啊?讓我情不自禁的流出口水,原來是餐館旁的美食小吃,今天又有新小吃上映了,我一定要好好品嚐品嚐,摸摸書包看看還有多少錢呢,嗯,今的錢足夠我買來吃了,這什麼東西呀?還多好吃的,回家我得讓媽媽做給我吃。名字叫牛軋糖,我買了十個,五塊錢拉了三個給爸爸拿了三顆給媽媽,我吃了四個,嗯,真想真好吃,有牛奶的味道。
我真的覺得美食可以讓人們生活更美好,有酸的,有甜的,有苦的,有辣的。所以美食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