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塵石強

    看到這樣的話題,就想說說,明知道不會有人相信。就如孔子說:道之不行,我知之矣!可是,他還是周遊列國去傳道,這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論語》:7·27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孔子說:有的人寫作,不知道而亂說,我真的不是這樣的。意思明白告訴我們下面的話,不是亂說,是真話,好像是發誓一樣,主要是提醒世人注意!

    普通人獲得知識,主要靠眼、耳、鼻、舌、身、意。那我們看看孔子說:多聽,選好的去行,多見,還都能記住,而這些卻都是次要的學習方法。多聽是耳朵,行是身體,多見是眼睛,記住的大腦,而這些都是次要的。難道拿一本書,可以用鼻子嗅,還是把書熬成湯喝掉。這後兩者更不行。那既然這些方法是次要的,主要的,天下第一的學習方法是什麼呢?

    《孟子·告子·上》弟子公都子問:我們都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成為了大人,有的人成為了小人。孟子說:凡事都能守住根本為大人,只是在枝葉上努力的是小人。公都子更迷惑了說:為什麼有的人做事能守住根本,有的人卻只是在枝葉上努力呢?孟子說:眼睛、耳朵這些部位不會“思”,容易被外物所迷惑。心這個部位能“思”,會“思”就能守住根本,不會“思”,就只是在枝葉上努力。這個心是上天(也可理解為自然)給我的。(其本意是說:心不是外爍而來)。心這個根本立起來之後,做事就一定能抓住根本,那些枝葉自然也就有了!

    孔子的三十而立,即是立這個心!

    心是什麼?思是什麼?

    《傳習錄》:“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

    陽明子告訴我們:心不是一塊血肉,說明心不是大腦,也不是心臟。而陽明子這裡的心是知覺,還不全面。《傳習錄》還有這樣一段話:然性善之端須在氣上始見得,若無氣亦無可見矣。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即是氣。程子謂:“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正如孔子說: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至於以上是什麼意思,我翻譯不了,因為以上不是理解題,不是大腦所能理解的。也正如《道德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人知,莫人行。

    知道天下第一獲得智慧的方法了嗎?

    沒有辦法,這個需要你相信一個老師,那個相信是誠摯的,就如你晚上不敢去墳地一樣。那個老師還一定是自己已經明心的!以前人相信聖人之言,現在不相信了!

    《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祝願有心一定想得到智慧的朋友都能如願!

  • 2 # 不東先生

    道德智慧智力這樣的教育肯定是真教育啊!什麼以國學為名?去掉國學兩個字不也是教育的根本嗎?難道現行的教育就是教育嗎?我看那不是教育,是培訓!一模一樣的教材,一樣一樣的方式,那是在製造機器人。

    我們先來看什麼是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始做善也。真正的國學教育不是天天搖頭晃腦的讀經,不是熟讀了幾十萬字的經典,人家宋朝的名相趙普就感嘆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所以你的幾十萬字都記住了不會用又有何用?

    真正教育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育的方向是智仁勇。教育其實是啟發、喚醒、點化,儒釋道無不如此。比如孔子,他的弟子各種性格型別不同行業根器不同,他能帶出七十二賢,他肯定沒讓弟子們天天只讀經,他了解每個弟子,根據每個弟子對症下藥,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弟子都能大徹大悟,但起碼是受益了。(有好多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大家感興趣可以討論,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釋迦摩尼佛也是,他的弟子每天禪修結束就問問題,他就給他們開示,答疑解惑,而且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有反問啊打比方啊講故事啊等等,這些開示流傳下來形成今天的佛經。

    所以現在的教育既不是國學的,也不是西方的,天天喊德智體美勞後來簡化一下成為德智體,但沒有哪個學校在德上下功夫,甚至大學更為嚴重(我們就不一一鞭笞了,很多新聞裡都有,怕激動了說髒話)。德智體是有順序的,先有德才搞智力,第一項做不好後面做再好都沒用,大學裡的“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好像就是為今天這個狀況準備的。所以國學教育肯定是最合適的,今人不會用而已,只要找到合適的方式切入形成完整的體系還是可以的。

  • 3 # 長風浩蕩

    只知名,未見其實,怎麼判斷啊。

    不過,從這名上看,如果這名就是教育宗旨的話,那這機構怕是容易虛多實少、本末倒置。

    德,可育,智,可啟,唯有慧是沒法外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三國演義中要刻意的打壓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