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先啟歷史
-
2 # 仁說打工人
謝邀。《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是有意拔高劉備的,因為他認可了劉備自己描述的身世,承認他是皇室正統,取得天下,理所應當。既然如此,就該愛屋及烏,凡是願跟隨劉備匡扶漢室的人,都值得被愛,魏延作為蜀國功勳卓著的將領,立下了汗馬功勞,也該有此禮遇才對呀。趙雲投靠有獎,馬超投靠有獎,和魏延一起投靠老黃忠也有獎,都在五虎上將之列。魏延沒被拔高,反而被貶低,直到最後被清理了門戶,落得馬岱一刀殺了他,慘淡收場呢?
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得看看這二位比較典型又死得早的叛變者。
先來看看這個不得不說的人—呂布。《三國演義》裡,評價他是“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出類拔萃,武功無人能敵。但人品就差了,成了個“有奶便是娘”的反覆小人,一看到能在誰那撈到好處,馬上認乾爹,如果失去了利用價值,馬上翻臉,丁原、董卓都成了他的刀下鬼。到了曹操那,又想故技重施,幾句話奉承話一說,阿瞞差點就信了。不過此時劉備剛好在場,這個被老羅奉為道德判官的人說了一句話,就判了奉先的死刑。呂布其人,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趨炎附勢,賣主求榮。這樣的人,不合老羅的胃口,唯一值得大書的理由,恐怕就是為了三英戰呂布這場大戲做鋪墊吧,也就是這個事件,讓劉備真正進入了十八路諸侯的視線,身價得以爆長。
跟劉備的人,都是有堅定信念的人,要吃得苦,餓得飯,容不得三心二意。關羽張飛如此、趙雲如此、諸葛亮也如此,即使劉備一無所有,還得要死心塌地,一起餓肚子,這才能凸顯劉備這個皇室血親的凝聚力,選擇了劉備,就是選擇了忠誠。魏延呢,在主子的地盤被劉備霸佔後,和呂布張松一樣,積極主動地賣主,屈膝投降。諸葛亮在接收這批降將的時候,一定看到了魏延阿諛奉承的肢體語言,原主子屍骨未寒,他沒有半點難過,就急著把自己嫁出去。這樣的人,容易有二心,都成習慣了吧,哪能和劉備吃苦頭?馬上判了魏延一個死緩。在老羅的眼裡,劉備的班子裡,人品都不能出問題。魏延功勞再大,也必須清除。
羅貫中看來,投降是迫不得已,可以原諒。如果賣主求榮,急切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就不可原諒了,至少得像黃忠一樣,終日以淚洗面好幾遍,博個好名頭,讓老百姓無話可說。
魏延就是這樣被《三國演義》寫死了的。
-
3 # 天山月3
《三國演義》作為文學作品產生於元末明初,它宣揚的是漢人傳統的儒學價值觀。那就是三綱五常,忠孝節悌,仁義理智信。用這個尺度衡量三國演義之人物,忠奸善惡,是非曲直便一目瞭然。魏延給人的印象是反覆無常,性情乖張,量小難容人,稍不如意便生怨恨,以至反目成仇。優點是勇猛善戰,頗具膽略,不甘人下,功利心強。演義打壓他有因,關鍵時不顧大局,自以為是。從殺舊主韓玄,取雒城爭功看出此人性格上的缺限和投機心理。因此一向忠義為懷的諸葛亮視他腦後有反骨。因憐其勇,不忍除卻。當魏延不服軍令,燒燬棧道,阻卻退兵,其性質就是反叛了。此時諸葛亮一死,他也沒把後主放在眼裡,竟擅自領兵作亂,證實了他骨後確有反骨。由於平時容量小,人緣太差,當他與楊儀奏章同送到朝廷時,滿朝大臣竟無人為他說話,認定是他反賊。當他窮途末路時,手下眾兵也不信任他,一鬨而散。逃亡中勢單力簿連其子一同被殺。從他的悲劇中就可看出,錯在魏延,不是小說打壓他。後人因慕其勇猛,企圖為其說項,似此大節有失者,終難原囿。
回覆列表
羅貫中《三國演義》描寫魏延之事是小說書寫中常用的“灰線千里”的技巧。就是說先埋下伏筆,魏延始出現《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在第一百十五回“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中被斬殞命。這條“灰線”潛伏了60多回書後才露頭而止。
演義描寫的是諸葛亮在佔領長沙後欲斬魏延被劉備阻止後,魏延一生循規蹈矩兢兢業業,而且為蜀漢建立了汗馬功勞。只是到諸葛亮北伐後期屢次失敗後,這條“千里灰線”才慢慢浮出來,魏延先是與諸葛亮戰法不同,後有多次憤憤不平之現,最後還在諸葛亮續命之時踢滅七星燈,小說刻意渲染了這些行為。自然營造出“魏延已反心畢露”的趨向,羅貫中老先生其實也舉不出更多魏延謀反的證據,姑且就這樣點點滴滴循序漸進地黑掉魏延吧。
《三國演義》打壓魏延(這是客氣的講法,我個人認為用誣陷二字也未嘗不可)另一個原因,也是小說寫作中常用的“一揚一抑”方法。《三國演義》過度褒揚諸葛亮是不爭的事實,那麼諸葛亮每做一件事,小說必然交代清楚其前因後果。斬馬謖如此,斬魏延也是如此。為了烘托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麼可憐的魏延必然得背這個黑鍋。
本回答乃本小號個人看法。魏延的故事是《三國演義》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但僅僅限於文學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