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蝸牛小站
-
2 # 青梗頑石
問得好尖銳啊。孔融讓梨的故事裡,家長的做法有點失職,兩個孩子一個梨,本來就應該各分一半,都有的吃。父母懶得動手,把問題拋給孩子,美其名曰考驗,實際上是撇清責任,如題主所說,助長了油滑虛浮。
教育孩子不能靠設定障礙強人所難,誤導孩子,以為虛偽是成人的通行法則,人生如戲全靠演技,製造出少年老成的小大人。只有以身作則,才能樹立可信賴的榜樣。
-
3 # 怡能00
謝謝邀請。跟著國外質疑孔融讓梨典故的人,要麼別有用心,要麼對我們民族文化一無所知。遠的不說,我今年50幾歲,我從小長輩就教育我謙讓,這好像不是我家的獨創,大部分家庭都是這樣的。而現在在全民逐利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根本不瞭解,更談不上理解了。
-
4 # 自然之韻993
圓融與圓滑本就不是一個層面,如果拿孔融讓梨給洋人感受無異於拿黃金餵驢,提出這樣的問題本就三觀不正,還是放下你那一知半解的洋奴哲學,毛澤東主席早就給出瞭解決,中國與國際接軌的中國方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照搬洋奴哲學就是對民族的背叛,異類!
-
5 # 開往春天的Tractor
如我們所知,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孔融讓梨”也是如此,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待,它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受制於我們的主觀能動性。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在傳統的認知裡,無疑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道德模範事例,教育小朋友遵循公序良俗。和孔融存在的那個時代有關,古人十分重視道德常識,對小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是十分重視。幼時的孔融,自發的作出讓梨的行為自然受到高度的評價。從此事中可以引申出以下值得去學習的優秀品質:一、懂得謙讓、為他人著想;二、立足實際,不要只看部分,要以整體的眼光看待客觀事物。(年幼的“自己”,食量有限,而哥哥的食量要大。)但如果以一種客觀、冷靜的態度,從另一角度,看待這件事:孔融將大的梨子留給哥哥,可能有其心理原因:一、要考慮孔融的主觀意願,可能他對梨子並不十分喜愛,以至於不想吃那麼多,從而挑選了小的;二、源於對兄長力量的懼怕導致的服從,他害怕哥哥的訓斥而主動將大的梨子留給哥哥;試想一下,如果是孔融的哥哥,把大的梨子謙讓給弟弟,豈不是更具有道德教育價值,孔融的哥哥具有絕對的力量將大的梨據為己有,卻並有這麼做,豈不是更有說服力。
“孔融讓梨”的教育價值有多少,暫且不論,因為在千百年的社會認知裡,孔融就是一個榜樣。因為小孩子的年幼無知,家長們便試圖透過講榜樣的故事來教導孩子規矩、禮貌,但有時難免會忽略細節。當家長刻意的問一對兄弟,你們分別想要大的水果還是小的水果時,彷彿下了一個“圈套”,第一次也許有用,孩子們改選小的,從而獲得誇讚或者獎勵,但後來這些孩子便懂得了“套路”,“選擇小的”的行為,便成了虛偽作秀,如此長大的孩子很有可能會圓滑世故。故事的本來意義就變了味兒,教育的目的也成了南轅北轍。
“孔融讓梨”的故事本身是沒有錯的,錯的是我們沒有結合當時當下的社會環境,和忽視了主動與被動的區別性。應該透過這個故事從心靈上培養孩子懂得謙讓,懂得為他人著想的個人意識,形成了正確的意識,才擁有了美德,繼而他們自發的作出正確的行為。家長再給予肯定。而不是僅僅侷限於那一行為。如此才是正面的道德教育,而不是培養虛偽作秀、圓滑世故的“美德”。
回覆列表
孔融讓梨,講的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後代,自小出身書香世家,長輩們言傳身教,使四歲的小孔融就知尊老愛幼,禮讓有加。識大體,知大禮。父親問他,為何選小梨時,他回答,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
孔融讓梨的故事,自古以來作為經典在民問傳誦,更是培養孩子道德常識的典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抓的是什麼?是孩子潛移默化的習慣,是他們在生活中培養的好的品行,在孩子心中樹立正確的標杆,讓孩子有判斷自身行為正確與否的能力,在電視劇《俺娘田小草》中,田小草讓兒子把雞蛋讓給哥哥大龍時,孩子也表現出了猶豫,而田小草問孩子,忘了媽媽給你講的孔融讓梨的故事了,孩子馬上把雞蛋給了哥哥大龍,孩子的行為卻被嬸子和哥哥嘲笑,可是田小草還是把握住了孩子正確的成長方向,教育孩子作個正直,善良的人,而孩子的嬸子最終卻進了監獄。
可見,故事的本身沒有錯,也沒有任何問題,它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己。走到前面,你沐浴在Sunny裡,退到後面,你躲藏在陰暗的角落裡。我們不要狹隘的思考問題,Sunny總會照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正面,樂觀的思考問題,你會永遠沐浴最溫暖的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