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欽賜太醫

    我很懷疑問出這種問題的人,到底是什麼用意,是故意博人眼球,還是腦子不好使。

    正常園區內網路設計,不可能有穿越8層路由器這種情況,如果吧三層交換機也算成路由器,區域內全三層結構,那麼也就最多跨越三個路由器,加兩個防火牆,也就最多5個路由器頂天了。

    如果有跨廣域網結構,那麼跨越8個路由器很輕鬆,但是這樣延時會主要受廣域網線路延時影響,路由器的延時相比之下微不足道 。

  • 2 # 網路之路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以我十多年的網路測試經驗,這其實是個很簡單的問題!

    如果要測試網路時延,就需要使用專業的儀表了,普通的軟體測試方法沒有辦法精確的度量網路延時!

    測試網路延時,其實不用管中間到底經歷了多少路由器,我們只需要計算傳送時間和接收接即可。

    時延簡介

    時延也稱為延時, 英文名稱是latency,延遲越大,說明裝置/系統處理資料包的速度越慢,它是考察被測裝置的重要效能指標之一。

    其實計算時延的公式很簡單:如下圖所示

    測試儀表埠P1傳送分組報文時, 帶上時間戳(T1);分組報文在鏈路上傳輸,中間會經過很多的路由裝置,可能不止8臺;測試儀表埠P2接收分組報文時, 記錄時間戳(T2) ;在接收方將2個時間戳比較(T2-T1), 得到延時值。

    所以時延計算公式 = 接收時間 - 傳送時間

    我們只需要能夠獲取分組報文的接收時間和傳送時間即可,而測試儀表處理這個問題非常的方便,它在每個傳送的報文上都加上時間戳,作為傳送時間,而在接收報文的時候,會記錄下接收時間,這樣就很方便的能夠計算出時延了。

    時延的分類

    我們都知道報文是有長度的,例如64位元組,1518位元組;傳送方在傳送報文時,如果打時間戳,會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打在報文的開頭,一個打在報文的末尾;接收報文時,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所以時延總共有4種組合,分別是:FIFO、FILO、LILO、LIFO,我們來分別看一下。

    FIFO

    FIFO全稱是First In First Out,中文名稱是先進先出,也稱為直通交換時延(cut through latency);

    計算時延的方式是:

    T1指的是分組報文的第一個bit出現在裝置輸出埠的時間

    T2是指資料幀第一個bit到達裝置輸入埠的時間

    如下圖所示:

    FILO

    FILO全稱是First In Last Out,中文名稱是先進後出,在計算時延時:

    T1是以傳送的第一個bit為準T2是以接收的最後一個bit為準

    如下圖所示:

    LIFO

    LIFO全稱是First In Last Out,中文名稱是“後進先出”,在計算時延時:

    T1是以傳送的最後一個bit為準T2是以接收的第一個bit為準

    如下圖所示:

    LILO

    LILO全是是Last In Last Out,後進後出,顧名思義接收或者傳送,都是以報文的最後一個bit為準來計算的,如下圖所示:

    選擇哪種時延方式

    總共有4種類型的網路時延,那到底選擇哪種呢?

    如果您不確定是裝置/系統是哪種方式,建議採用LILO的時延計算方式,這個是大部分人都認可的方式。

    其實時延的計算與中間的路由器數量無關

    不論中間有多少臺裝置,它都稱為一個SUT(system under test),我們可以度量整個SUT的時延。

    具體選擇哪種時延方式,一般都建議使用LILO(後進後出)。

  • 3 # 迷茫的風來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論是家庭網還是公司企業的網路都不可能經過八個路由器這麼多,除非是為了測試或者經過的廣域網,也就是網際網路傳輸。延時,顧名思義就是時間的延遲,是指從源端傳送開始到目的端接受再返回源端所經歷的時間,每一個路由器都需要對資料包進行處理,不同的路由器效能不同處理的時間也不同,所以在一般的區域網中,不會有太多的三層裝置(路由器屬於三層裝置)

    最簡單的就是使用Ping命令測試從主機a到主機b,就會返回一個以毫秒為單位的延遲時間!開啟電腦按win鍵+R按鍵在執行輸入框中輸入cmd確定,在彈出的黑色都要框中輸入ping空格目標電腦的IP地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隨便看孩子手機真的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