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翼城笑星白生文

    二次世界大戰中,

    德日裝備佔上風。

    陸海空中配合好,

    以少勝多確不少。

    英軍裝備太落後,

    經常判斷有失誤。

    指揮官,沒有膽,

    好些戰場被扭轉。

    英軍多次吃敗仗,

    後勤保障跟不上。

    將不在勇而在謀,

    沒有好將得吃苦,

    兵不在多而在精,

    不怕死的向前衝。

    二戰德日上戰場,

    情報資源來共享。

    英法美等同盟國,

    情報都是管自個。

    作戰資訊跟不上,

    英軍多次吃敗仗。

  • 2 # 巴山清溪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低峰到高峰再到低峰的發展過程。二戰中德日二國在戰爭初期已處高峰期,而英美二國正處於發展期。因此英美在戰爭初期處於下風是很自然的。只要英美不死,那向高峰發展是必然的,而德日已處於高峰期,再發展下去只會向相反方面展。一但英美的發展曲線與德日的發展曲線處於交叉點上,德日的失敗就不遠了。

  • 3 # 港漂漂深圳

    我的感覺主要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軍的傷亡太大了,很多貴族甚至斷子絕孫。造成到了二戰時期英軍十分怕死,戰事一起,只想迫不及待的回家,所以戰鬥力非常堪憂,經常坑隊友。英國自古以來,也並不是戰鬥的民族不能承受太大的傷亡

  • 4 # 玻羊車界

    英國在二戰前號稱“日不落帝國”,也是近代在美國之前的全球性大國。能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霸權國家,自然其在外交和軍事能力上必然不弱!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英國作為一個島嶼國家,一直以來,海軍一直是其軍事建設優先發展的目標。出於對控制全球殖民地的考慮,當時的英國將很大一部分的海軍力量投入到世界各地,比較分散,比如當時對地中海的控制。而兩相比較,英國的陸軍確實不可以跟傳統意義上的大陸國家等同。

    海軍可以控制海洋,透過對世界航路的控制,進而制衡相關國家,這是英國一直比較認同的一個戰略,就像今天的美國一再強調要控制比較重要的海峽那樣。這兩個國家都是馬漢強烈的擁捧者。

    同時,英國整體的人口基數小,本土幅員並不大,這也造成了英國在涉及到國家與國家的碰撞上,更強調策略性,而硬碰硬的對抗,是迫不得已的一種選擇。比如英國在二戰前期和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對歐洲即採取一種孤立和制衡的策略,就是透過海洋封鎖控制歐洲各國的發展,透過在歐洲大陸打壓並扶持勢均力敵的多個國家,來保持其置身事外的戰略。

    但是,近代德國和法國的崛起和野心,造成了這一策略的失敗。尤其是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歐洲部分的策源地。但德國雖然兩次在路上擊敗了英法陸軍,卻從來沒有在海上擊敗英國。這也足見英國的實力並不弱。

    而談到被德日以少打多還敗了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出在戰略和戰術上,與實力無關。首先,英國在一戰的法國戰場,就沒有失敗,雙方最多也就打了個平手。而二戰中,首先是納粹德國的閃擊戰和不宣而戰,以及英法的麻痺大意。其次作為一個發明了坦克的國家,缺乏對坦克運用的預見性,各種戰爭準備還停留在一戰。最後,法國的迅速崩潰使當時剛擔任首相的丘吉爾做出了拋棄法國,不再歐洲大陸和德國死拼的想法——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是想預留實力保衛本土。

    在亞洲部分,其實英國是早有底線的,那就是死保印度,事實上日本真的沒有進入印度,這隻能說是日本的戰術勝利和英國的戰術失敗。像香港和東南亞,其實英國真的沒有下決心進行保衛,日本人進攻,英軍向印度總退卻。並且日本發動戰爭一樣採取了預謀性的突然襲擊戰略,而英國真的對日本的戰術缺乏必要的瞭解。

    最後,英國其實在一戰前後,國家實力已經在走下坡路,國力已經不敵美國。中國古話講“家大業大”!作為全球性國家,真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得不全球存在,軍事力量像分開的手指那樣分散在全球各地。而德國和日本,是傾其力必擊一點,並且把英國拖入了長期的戰爭。

    而我們更應看到,英國其實歷經兩次大戰,卻沒有導致像法國那樣的下場,這不得不說還是很厲害的,最後將世界霸權轉給美國,也是在和平的氣氛下完成的,德日其實沒有從英國的手上得到一分錢的好處!

  • 5 # 金色的羊1

    英國做為領導世界幾百年的老牌強國更重視海權的控制,只要完全控制了海洋也就掐住了對手的經濟命脈。基於全球戰略英國的海軍明顯強於陸軍,而且由於人口少兵源不足更多依靠殖民地的軍隊。所以在面對德曰陸軍時打得很難看,但不管德國還是日本都沒能給英國致命的打擊,只是取得一些戰役上的勝利。所以二戰時的英軍不是很弱而是很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阻止自己在青春期喜歡本班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