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漁儂

    第一 魚苗下塘前要處理好 拉網受傷 凍傷 都可以白毛病

    第二 水質不好 透明度高了容易白毛病

    白毛病就是水黴 建議用典 或者水黴靜

  • 2 # 山村葉哥

    養魚怎樣才能有效預防魚病由於魚類疾病的發生,不是孤立的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外界條件和內在的機體自身的抗病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是環境、魚體和病原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疾病的預防中應該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具體包括:(1)徹底清池:清池包括清除池底汙泥和池塘消毒兩個內容。育苗池、養成池、暫養池或越冬池在放養前都應清池。育苗池和越冬池一般都用水泥建成。新水泥池在使用前一個月左右就應灌滿清潔的水,浸出水泥中的有毒物質,浸泡期間應隔幾天換一次水,反覆浸洗幾次以後才能使用。已用過的水泥池,在再次使用前只要徹底洗刷,清除池底和池壁汙物後,再用1/10000 左右的高錳酸鉀或漂粉精等含氯消毒劑溶液消毒,最後用清潔水沖洗,就可灌水使用。經過一個養殖週期的池塘,因在底泥中沉積有大量殘餌和糞便等有機物質,形成厚厚的一層黑色汙泥,這些有機質腐爛分解後,不僅消耗溶解氧、產生氨、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有毒物質,而且成為許多種病原體滋生基地,因此應當在養殖的空閒季節即冬或春季將池水排幹,將汙泥儘可能地挖掉。放養前再用藥物消毒。消毒時應在池底留有少量水,蓋過池底即可,然後用漂粉精20~30克/米3或漂白粉50~80克/米3,或生石灰400克/米3,溶於水中後均勻潑灑全池,過1~2天后灌入新水,再過3~5天后就可放養。(2)保持適宜的水深和優良的水質及水色:①水深的調節:在養殖的前期,因為養殖動物個體較小,水溫較低,池水以淺些為好,有利於水溫回升和餌料生物的生長繁殖。以後隨著養殖動物個體長大和水溫上升,應逐漸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溫季節水深最好達1.5米以上;②水色的調節:水色以淡黃色、淡褐色、黃綠色為好,這些水色一般以矽藻為主。淡綠色或綠色以綠藻為主,也還適宜。如果水色變為藍綠、暗綠,則藍藻較多;水色為紅色可能甲藻佔優勢;黑褐色,則溶解或懸浮的有機物質過多,這些水色對養殖動物都不利。透明度的大小,主要說明浮游生物數量的多少,以40~50釐米為好;③換水:是保持優良水質和水色的最好辦法,但要適時適量才有利於魚類的健康和生長。當水色優良、透明度適宜時,可暫不換水或少量換水。在水色不良或透明度很低時,或養殖動物患病時,則應多換水、勤換水。(3)放養健壯的種苗和適宜的密度:放養的種苗應體色正常,健壯活潑。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水質和餌料狀況、飼養管理技術水平等,決定適當密度,切勿過密。(4)餌料應質優量適:質優是指餌料及其原料絕對不能發黴變質,餌料的營養成分要全,特別不能缺乏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量適是指每天的投餌量要適宜,每天的投餵量要分多次投餵。(5)改善生態環境:人為改善池塘中的生物群落,使之有利於水質的淨化,增強養殖動物的抗病能力,抑制病原生物的生長繁殖。如在養殖水體中使用水質改良劑,益生菌、光合細菌等。(6)細心操作:在對養殖魚類捕撈、搬運及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應細心操作,不使魚類受傷,因為受傷的個體最容易感染細菌。(7)加強日常管理防止病原傳播:①對生病的和帶有病原的動物要進行隔離;②在生病的池塘中用過的工具應當用較大濃度的漂白粉、硫酸銅或高錳酸鉀等溶液消毒,或在強烈的Sunny下曬乾,然後才能用於其他池塘。有條件的也可以在生病池塘中設專用工具;③病死或已無可救藥的魚,應及時撈出並深埋他處或銷燬,切勿丟棄在池塘岸邊或水源附近,以免被鳥獸或雨水帶入養殖水體中;④已發現有疾病的魚在治癒以前不應向外移殖。(8)藥物預防:水產養殖動物在運輸之前或運到之後,最好先用適當的藥物將體表攜帶的病原殺滅,然後放養。一般的方法是在8克/米3的硫酸銅或10克/米3的漂白粉或20克/米3的高錳酸鉀等溶液內浸洗15~30分鐘,然後放養。在飼養動物的池塘中,於生病季節到來時,針對某種常發疾病定期投餵藥餌或全池潑灑藥物也是有效的預防方法。(9)人工免疫:對一些經常發生的危害嚴重的病毒性及細菌性疾病,可做成人工疫苗,用口服、浸洗或注射等方法免疫接種,讓魚體產生特異性的抗體,增強魚體對特定性疾病的抵抗能力,如草魚在接種草魚出血病滅活苗後將產生較強的抵抗能力,降低草魚出血病的發病率。(10)選育抗病力強的種苗:利用某些養殖品種或群體對某種疾病有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選擇和培育抗病力強的苗種作為放養物件,可以達到防止該種疾病的目的。最簡單的辦法是從生病池塘中選擇始終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癒了的個體,進行培養並作為繁殖用的親體,因為這些動物的本身及其後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OS 11.2要不要升級,有哪些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