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元前841年前沒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編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把上古文化和文明傳承下來的。在孔子時代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線。孔子是中華上古文化的傳承人以及5000年中華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觀念上的貢獻
在歷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開始“制禮作樂”,“明德慎罰”,轉向注重“禮樂文明”。這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飛躍。孔子不言所謂有意志有靈驗的“天命”和“鬼神”,而對西周的禮樂文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孔子是引導中國從“有神論”向“無神論”觀念轉變的第一
第三、文學上的貢獻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據《史記》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經過孔子整理刪定形成了流傳至今的《詩經》版本,又叫《詩三百》,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新篇章,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其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孔子是中國文學史上開創新篇章的第一人。
山東博物館館藏文物
第四、哲學上的貢獻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佔之書。孔子使《易》這部筮佔之書成為大道之源,成為中國哲學之源。孔子作的《易傳》由《易》的“筮佔”功能轉變到《易》的“德義”層面上來,其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觀念已成為人類“求變向上”的思想基礎和中國哲學的寶貴財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轉向哲學,引發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學上的貢獻
孔子編撰的《春秋》是記載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魯國曆史的第一部史書。這部《春秋》僅僅一萬餘字卻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可謂言簡意豐。《春秋》為中國兩千多年史學的發展創立和奠定了基礎,應該說中國史學之父不是司馬遷而是孔子。孔子開修史之先河,是為中國史學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貢獻
在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學校,在設壇辦學、教書育人方面遐邇聞名。
孔子辦學是政治家辦學。他所選編設定的六種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培養多方面人才服務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學,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為可貴的是,孔子辦學主張“有教無類”,實行全民教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
蘇州20名“孔子弟子”行跪拜禮感恩父母
第七、德育上的貢獻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道敗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訴人們學做人、學文化、學技藝等方面的知識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華十大傳統美德”(簡稱“中華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公、省”為內容的倫理道德觀念。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師。
第八、體育上的貢獻
孔子一向重視體育鍛煉。“射”和“御”是孔子開設的六門課程中的兩門必修課。“射”是射箭,“御”是駕車。作為先生的孔子很重視射箭,他本人的技藝也很高。為了強健身體,孔子不但重視體育,而且注重營養衛生。同體育鍛鍊相統一,孔子注重養生之道,為後世逐漸形成的養生學鋪設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貢獻
所謂美育,就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和審美興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並列一起納入教育內容的第一位先師。從“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中我們看到,孔子的詩教、樂教除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從政本領之外,還有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修養和審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貢獻
儘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較短暫,但是政績卓著。孔子倡導道德政治。孔子始終把人際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鄰里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人民的福祉、國家的太平擺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政治主張。
孔子所說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法治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穩定社會、安邦治國方面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時空跨越兩千多年,回過頭去再看孔子,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孔子高瞻遠矚,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張,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公元前841年前沒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編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把上古文化和文明傳承下來的。在孔子時代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線。孔子是中華上古文化的傳承人以及5000年中華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觀念上的貢獻
在歷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開始“制禮作樂”,“明德慎罰”,轉向注重“禮樂文明”。這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飛躍。孔子不言所謂有意志有靈驗的“天命”和“鬼神”,而對西周的禮樂文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孔子是引導中國從“有神論”向“無神論”觀念轉變的第一
第三、文學上的貢獻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據《史記》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經過孔子整理刪定形成了流傳至今的《詩經》版本,又叫《詩三百》,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新篇章,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其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孔子是中國文學史上開創新篇章的第一人。
山東博物館館藏文物
第四、哲學上的貢獻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佔之書。孔子使《易》這部筮佔之書成為大道之源,成為中國哲學之源。孔子作的《易傳》由《易》的“筮佔”功能轉變到《易》的“德義”層面上來,其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觀念已成為人類“求變向上”的思想基礎和中國哲學的寶貴財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轉向哲學,引發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學上的貢獻
孔子編撰的《春秋》是記載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魯國曆史的第一部史書。這部《春秋》僅僅一萬餘字卻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可謂言簡意豐。《春秋》為中國兩千多年史學的發展創立和奠定了基礎,應該說中國史學之父不是司馬遷而是孔子。孔子開修史之先河,是為中國史學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貢獻
在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學校,在設壇辦學、教書育人方面遐邇聞名。
孔子辦學是政治家辦學。他所選編設定的六種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培養多方面人才服務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學,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為可貴的是,孔子辦學主張“有教無類”,實行全民教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
蘇州20名“孔子弟子”行跪拜禮感恩父母
第七、德育上的貢獻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道敗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訴人們學做人、學文化、學技藝等方面的知識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華十大傳統美德”(簡稱“中華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公、省”為內容的倫理道德觀念。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師。
第八、體育上的貢獻
孔子一向重視體育鍛煉。“射”和“御”是孔子開設的六門課程中的兩門必修課。“射”是射箭,“御”是駕車。作為先生的孔子很重視射箭,他本人的技藝也很高。為了強健身體,孔子不但重視體育,而且注重營養衛生。同體育鍛鍊相統一,孔子注重養生之道,為後世逐漸形成的養生學鋪設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貢獻
所謂美育,就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和審美興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並列一起納入教育內容的第一位先師。從“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中我們看到,孔子的詩教、樂教除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從政本領之外,還有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修養和審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貢獻
儘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較短暫,但是政績卓著。孔子倡導道德政治。孔子始終把人際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鄰里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人民的福祉、國家的太平擺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政治主張。
孔子所說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法治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穩定社會、安邦治國方面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時空跨越兩千多年,回過頭去再看孔子,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孔子高瞻遠矚,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張,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