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暴跌裁員的原因有兩點
在新能源汽車陣營中有這樣一個段子:去掉輻射中心地的銷量資料,全國銷量各自能剩下多少?
北汽:噓……
「品牌地方保護」是個不利於行業發展但又普遍存在的現象,區域市場保護當地企業也確實無可厚非,雖然這會顯得格局有些那什麼。
曾經中汽協就對這個問題提出過批評,尤其是對外國合資品牌或獨資外國品牌的批評比較直接,相信是哪些品牌、汽車愛好者們都是心裡有數的,目前也還是存在的;北汽在這一方面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要知道其他新能源汽車品牌一度進不了北京車市,且被其他區域承認為新能源汽車的插電式混動車,在北京也是不屬於新能源的哦。也許這是因為北汽造不出優秀的PHEV吧?
北汽為什麼會出現銷量的暴跌?
兩點原因:
北汽新能源汽車過去一年的銷量出現82%的同步下降,程度可以說是非常誇張了;但是同期其他第一陣營品牌的銷量卻普遍同比增長,少數品牌的漲幅超過100%。所以銷量的下滑單純是北汽自身的問題,或者說是同一型別的品牌都會出現相同的問題,不過仍舊是存在馬太效應的(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把曾經銷量極高的北汽定義為弱者也許很多汽車愛好者都不能接受,然而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比如北汽的動力電池依靠多個供應商,印象中有孚能也有現在的南韓SK,電控系統的核心車規級晶片自然也是沒有技術儲備,電機仍舊依靠供應商。
近期熱度比較高的ARCFOX(極狐汽車),整車平臺來自加拿大麥格納公司,動力電池正是SK;然而韓系的汽車動力電池不論是三星、LG化學還是SK,可以說在汽車領域中都已經臭大街了。在整車平臺研發層面的北汽還要依靠供應商,而一線自主品牌參考某迪,其E/DM平臺連帶核心三電均為自主研發,MCU&IGBT晶片也不例外;各類車型包括貨車都要進行六通道或24通道的底盤測試,上架測試動輒45天,而且還要經過極寒、高溫、電磁干擾、NVH和全面的碰撞測試,這才叫做先進的、高標準的中國產汽車。
北汽的新能源汽車確實是沒有核心技術的,這就像曾經某些過度依賴合資外企技術的車企,比如東南汽車、東風啟辰、廣本理念、五菱寶駿和北汽系列品牌,這些品牌撇開已經消失的不談,其中有一個能夠進入第一陣營的嗎?
似乎也就是五菱汽車依靠營銷和低價還能保證銷量,但是上汽通用五菱2020年只有1.4億的利潤,這是不是很危險呢?
綜上所述,地方保護讓北汽不用過於投入研發也能夠獲得很大的市場份額,以這種模式都可以風生水起又何必去研發呢?但是這種模式必然是沒有前景的,市場的開放終究會讓品牌地方保護成為過去式,一旦其他真正進行技術研發、車輛具備更高品質的品牌進駐,北汽新能源也就沒有任何競爭力可言了。
理論上此時的北汽是不是應該開始加速研發了呢?如果想要真正成為強者品牌則應該開始轉型,但似乎北汽並不打算這麼做。
“自產自消”註定了結局!
這裡的「消」指的是消化,北汽旗下曾經有多個共享或出行服務公司,生產出的電動汽車面對個人使用者市場(C端)的表現越來越差,於是就不得不把這些車轉向B端(商務使用者市場)來銷售。所以北汽才不得不打造了一些出行品牌,與“滴滴”等出行領域的巨頭也有合作;這就是北汽新能源汽車銷量曲線會非常奇怪的原因,有些月份銷量是三位數,隔月可能就是五位數。
原因自然是出行公司又需要添車了,以這種模式執行能成功嗎?
汽車共享化是未來汽車的最終形態,發力B端市場本不是錯;只是現階段的額B端市場還不夠成熟,尤其是在2020年的需求是有相當程度下降的,這也是北汽新能源銷量斷崖式下跌的原因之一。
同時真正有實力衝擊B端的車輛品牌,面對C端一定也是不能弱的;因為B端車輛目前的價值包括對品牌影響力的提升,反之出行車輛也需要車輛品牌的知名度來吸引使用者並提高使用者粘性,也就是說B/C兩塊市場目前要相扶依存。那麼失去很大C端極大份額的北汽新能源也註定在B端玩不轉,未來的北汽電動汽車可能會更加艱難。
至於極狐汽車雖然牽手華為,但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系統只是對優秀的車輛的錦上添花,車輛的品質究竟如何還需要市場考驗;同時產品定位拔高的速度過快,北汽長期以來並沒有能在新能源陣營中衝擊高階,所以北汽極狐的未來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2021年對於北汽會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北汽新能源暴跌裁員的原因有兩點
在新能源汽車陣營中有這樣一個段子:去掉輻射中心地的銷量資料,全國銷量各自能剩下多少?
某榮去掉上海銷量,排名倒數某迪去掉深圳銷量,名列前茅北汽:噓……
「品牌地方保護」是個不利於行業發展但又普遍存在的現象,區域市場保護當地企業也確實無可厚非,雖然這會顯得格局有些那什麼。
曾經中汽協就對這個問題提出過批評,尤其是對外國合資品牌或獨資外國品牌的批評比較直接,相信是哪些品牌、汽車愛好者們都是心裡有數的,目前也還是存在的;北汽在這一方面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要知道其他新能源汽車品牌一度進不了北京車市,且被其他區域承認為新能源汽車的插電式混動車,在北京也是不屬於新能源的哦。也許這是因為北汽造不出優秀的PHEV吧?
北汽為什麼會出現銷量的暴跌?
兩點原因:
研發積極性不高主攻B端市場的限制北汽新能源汽車過去一年的銷量出現82%的同步下降,程度可以說是非常誇張了;但是同期其他第一陣營品牌的銷量卻普遍同比增長,少數品牌的漲幅超過100%。所以銷量的下滑單純是北汽自身的問題,或者說是同一型別的品牌都會出現相同的問題,不過仍舊是存在馬太效應的(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把曾經銷量極高的北汽定義為弱者也許很多汽車愛好者都不能接受,然而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比如北汽的動力電池依靠多個供應商,印象中有孚能也有現在的南韓SK,電控系統的核心車規級晶片自然也是沒有技術儲備,電機仍舊依靠供應商。
近期熱度比較高的ARCFOX(極狐汽車),整車平臺來自加拿大麥格納公司,動力電池正是SK;然而韓系的汽車動力電池不論是三星、LG化學還是SK,可以說在汽車領域中都已經臭大街了。在整車平臺研發層面的北汽還要依靠供應商,而一線自主品牌參考某迪,其E/DM平臺連帶核心三電均為自主研發,MCU&IGBT晶片也不例外;各類車型包括貨車都要進行六通道或24通道的底盤測試,上架測試動輒45天,而且還要經過極寒、高溫、電磁干擾、NVH和全面的碰撞測試,這才叫做先進的、高標準的中國產汽車。
北汽的新能源汽車確實是沒有核心技術的,這就像曾經某些過度依賴合資外企技術的車企,比如東南汽車、東風啟辰、廣本理念、五菱寶駿和北汽系列品牌,這些品牌撇開已經消失的不談,其中有一個能夠進入第一陣營的嗎?
似乎也就是五菱汽車依靠營銷和低價還能保證銷量,但是上汽通用五菱2020年只有1.4億的利潤,這是不是很危險呢?
綜上所述,地方保護讓北汽不用過於投入研發也能夠獲得很大的市場份額,以這種模式都可以風生水起又何必去研發呢?但是這種模式必然是沒有前景的,市場的開放終究會讓品牌地方保護成為過去式,一旦其他真正進行技術研發、車輛具備更高品質的品牌進駐,北汽新能源也就沒有任何競爭力可言了。
理論上此時的北汽是不是應該開始加速研發了呢?如果想要真正成為強者品牌則應該開始轉型,但似乎北汽並不打算這麼做。
“自產自消”註定了結局!
這裡的「消」指的是消化,北汽旗下曾經有多個共享或出行服務公司,生產出的電動汽車面對個人使用者市場(C端)的表現越來越差,於是就不得不把這些車轉向B端(商務使用者市場)來銷售。所以北汽才不得不打造了一些出行品牌,與“滴滴”等出行領域的巨頭也有合作;這就是北汽新能源汽車銷量曲線會非常奇怪的原因,有些月份銷量是三位數,隔月可能就是五位數。
原因自然是出行公司又需要添車了,以這種模式執行能成功嗎?
汽車共享化是未來汽車的最終形態,發力B端市場本不是錯;只是現階段的額B端市場還不夠成熟,尤其是在2020年的需求是有相當程度下降的,這也是北汽新能源銷量斷崖式下跌的原因之一。
同時真正有實力衝擊B端的車輛品牌,面對C端一定也是不能弱的;因為B端車輛目前的價值包括對品牌影響力的提升,反之出行車輛也需要車輛品牌的知名度來吸引使用者並提高使用者粘性,也就是說B/C兩塊市場目前要相扶依存。那麼失去很大C端極大份額的北汽新能源也註定在B端玩不轉,未來的北汽電動汽車可能會更加艱難。
至於極狐汽車雖然牽手華為,但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系統只是對優秀的車輛的錦上添花,車輛的品質究竟如何還需要市場考驗;同時產品定位拔高的速度過快,北汽長期以來並沒有能在新能源陣營中衝擊高階,所以北汽極狐的未來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2021年對於北汽會是一個巨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