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圖爾特·M·基利所言:“若是旁人的觀點是一目瞭然,其思想精髓總是清澈明晰,呼之欲出;若是文人墨客總是雄辯滔滔,勢貫古今,更是運籌帷幄,百言不殆,那該是何等愜意!果真如此,則可把思考的責任讓諸旁人,我們只管去輕鬆愉快地坐享其成。
然而事與願違,不幸之至。”這說明閱讀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然而,掌握一些基本的批判性閱讀技巧無疑對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以下一些辦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讀懂文章。
一、學會尋找問題和結論
一篇文章或一段材料,作者總是要圍繞某一問題作出一定結論。
當然,問題和結論或許都是很隱含的,但這是我們首先要找到的東西。找到問題和結論,我們就已經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和主題思想。問題和結論其實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找到了問題其實也就找到了結論;相反,如果找到了結論也就很容易找到文章所要回答的問題。
如何找到問題?一般情況下,確定的方法非常簡單:文章中的問題應該是較為醒目,而且往往是開門見山,甚至在標題之中。例如下列句子:
以上這些問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要求的答案試圖描述世界現在是怎樣,過去是怎樣,以及未來將是怎樣。
舉例來說吧,對於前兩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一般而言,經常鍛鍊有利於健康,從而使人更加長壽”,以及“學生厭學的原因是他們的學習和他們的興趣不能吻合”。我們把這類問題叫描述性問題:在我們身邊,這類問題俯拾皆是。在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地理學等各種學科的課本中,在雜誌、電視、廣播中,到處都能夠找到它的蹤影。
這類問題,是我們對於世界模式秩序充滿好奇的典型寫照。
我們再看第二類問題:
這些問題要求的答案,則側重世界應該如何。舉例來說,對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回答:“在現階段,考試不應該廢除”。
對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回答:“我們必須在食鹽中加碘”。這些問題涉及的是倫理或道德,它們詢問的是何者正確,何者錯誤;何者需要,何者當廢;何者為好,何者為壞。它們要求的是規範性的回答。因此,我們將這類問題稱為規範性問題。社會性的爭論一般多屬此類。
然而,一些問題的提法,並不總是這樣清楚明確。
於是我們只好從結論之中把問題找出來。也就是說,有時我們不得不先找到結論,才能發現問題。
找出了問題和結論,就應該對二者的對應關係進行縝密分析。結論必須是從問題出發,經由嚴密的推理過程推繹出來,並符合相應的價值觀體系。明確了這個關係,我們就算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概要。
二、學會找出理由,進行邏輯分析
文章中的觀點要有站得住腳的理由來支援。理由是信念、證據、譬喻、類比,以及其它支援及辯解結論的陳述。這些陳述共同構成了表明結論真實或正確的堅固基石。只有在弄清理由之後,才能夠確定結論的價值。
舉例來說,一個人主張必須改革現行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觀點自然會引發爭論。“為什麼必須改革?不改就一定不行嗎?”不管贊成與否,我們總會問這樣的問題。如果他的理由是“我就是這麼想的”,那他的理由是結論的重述。如果他答“改革就是對現狀的反思和批判”,那他的理由和結論就是牛頭不對馬嘴。
如果他回答“改革畢竟有利於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那他的理由就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體系。
找出理由不但有利於我們進一步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時我們還可以對文章進行邏輯分析,對其作出一定的評判。如果這個理由是結論的重述或理由和結論牛頭不對馬嘴,以及理由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體系。
那其支援的結論就不足為信,整篇文章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三、要學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作者在表明觀點的同時,一定帶有個人的思想感情。或支援某一提案,或提出某種建議,或反對某一作法;或讚美、或鞭韃、或悲哀、或激憤;或抒發強烈的情感,或流露淡淡的哀怨,等等。
把握住這些感情,就能瞭解文章的深層含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要看用詞,二要看語氣。如果作者大量使用華麗而明快的詞語,那一般是抒發一種愉悅的感情;如果作者使用較多的貶義詞,那一般是抒發一種憎惡和蔑視的感情;如果作者使用大量激越昂揚的詞語,那一般是抒發一種豪放慷慨的感情。
至於語氣,有的悲哀消沉,有的積極向上,有的感慨萬千,有的直抒胸臆。總之,只有多揣摩,才能真正把握這些技巧。
這或許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圖爾特·M·基利所言:“若是旁人的觀點是一目瞭然,其思想精髓總是清澈明晰,呼之欲出;若是文人墨客總是雄辯滔滔,勢貫古今,更是運籌帷幄,百言不殆,那該是何等愜意!果真如此,則可把思考的責任讓諸旁人,我們只管去輕鬆愉快地坐享其成。
然而事與願違,不幸之至。”這說明閱讀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然而,掌握一些基本的批判性閱讀技巧無疑對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以下一些辦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讀懂文章。
一、學會尋找問題和結論
一篇文章或一段材料,作者總是要圍繞某一問題作出一定結論。
當然,問題和結論或許都是很隱含的,但這是我們首先要找到的東西。找到問題和結論,我們就已經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和主題思想。問題和結論其實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找到了問題其實也就找到了結論;相反,如果找到了結論也就很容易找到文章所要回答的問題。
如何找到問題?一般情況下,確定的方法非常簡單:文章中的問題應該是較為醒目,而且往往是開門見山,甚至在標題之中。例如下列句子:
以上這些問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要求的答案試圖描述世界現在是怎樣,過去是怎樣,以及未來將是怎樣。
舉例來說吧,對於前兩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一般而言,經常鍛鍊有利於健康,從而使人更加長壽”,以及“學生厭學的原因是他們的學習和他們的興趣不能吻合”。我們把這類問題叫描述性問題:在我們身邊,這類問題俯拾皆是。在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地理學等各種學科的課本中,在雜誌、電視、廣播中,到處都能夠找到它的蹤影。
這類問題,是我們對於世界模式秩序充滿好奇的典型寫照。
我們再看第二類問題:
這些問題要求的答案,則側重世界應該如何。舉例來說,對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回答:“在現階段,考試不應該廢除”。
對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回答:“我們必須在食鹽中加碘”。這些問題涉及的是倫理或道德,它們詢問的是何者正確,何者錯誤;何者需要,何者當廢;何者為好,何者為壞。它們要求的是規範性的回答。因此,我們將這類問題稱為規範性問題。社會性的爭論一般多屬此類。
然而,一些問題的提法,並不總是這樣清楚明確。
於是我們只好從結論之中把問題找出來。也就是說,有時我們不得不先找到結論,才能發現問題。
找出了問題和結論,就應該對二者的對應關係進行縝密分析。結論必須是從問題出發,經由嚴密的推理過程推繹出來,並符合相應的價值觀體系。明確了這個關係,我們就算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概要。
二、學會找出理由,進行邏輯分析
文章中的觀點要有站得住腳的理由來支援。理由是信念、證據、譬喻、類比,以及其它支援及辯解結論的陳述。這些陳述共同構成了表明結論真實或正確的堅固基石。只有在弄清理由之後,才能夠確定結論的價值。
舉例來說,一個人主張必須改革現行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觀點自然會引發爭論。“為什麼必須改革?不改就一定不行嗎?”不管贊成與否,我們總會問這樣的問題。如果他的理由是“我就是這麼想的”,那他的理由是結論的重述。如果他答“改革就是對現狀的反思和批判”,那他的理由和結論就是牛頭不對馬嘴。
如果他回答“改革畢竟有利於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那他的理由就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體系。
找出理由不但有利於我們進一步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時我們還可以對文章進行邏輯分析,對其作出一定的評判。如果這個理由是結論的重述或理由和結論牛頭不對馬嘴,以及理由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體系。
那其支援的結論就不足為信,整篇文章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三、要學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作者在表明觀點的同時,一定帶有個人的思想感情。或支援某一提案,或提出某種建議,或反對某一作法;或讚美、或鞭韃、或悲哀、或激憤;或抒發強烈的情感,或流露淡淡的哀怨,等等。
把握住這些感情,就能瞭解文章的深層含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要看用詞,二要看語氣。如果作者大量使用華麗而明快的詞語,那一般是抒發一種愉悅的感情;如果作者使用較多的貶義詞,那一般是抒發一種憎惡和蔑視的感情;如果作者使用大量激越昂揚的詞語,那一般是抒發一種豪放慷慨的感情。
至於語氣,有的悲哀消沉,有的積極向上,有的感慨萬千,有的直抒胸臆。總之,只有多揣摩,才能真正把握這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