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祁特理阿克頓
-
2 # 西瓜汁要沸騰
說到底是沒有殲滅有生力量,你來我跑,你走我回。看著打得挺熱鬧,沒有多少戰果。所以就會有一種錯覺,蒙古,滿洲跟打不完似的,一場大捷沒幾年,又捲土重來了。其實多爾袞入關帶上老本也才十來萬人。
-
3 # 共跳滴水線子
明朝並沒有喪失對塞外的控制,事實上,自捕魚爾海之戰後,明朝掃除元朝殘餘勢力,北元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整個明朝時期,蒙古各部都是在明朝從經濟到軍事打壓下一蹶不振的,期間雖有兩次著名的事件(土木堡之變和俺答汗侵入北京近郊),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明朝經濟封鎖和軍事打擊導致蒙古人無法生活鋌而走險的行動,最終這兩次事件也是明朝政府反敗為勝擊潰蒙古人。而蒙古各部在整個明朝時期也都是接受明朝中央政府冊封統治。
綜上所述,明朝並沒有失去塞外控制,而是冊封形式的羈糜統治。
而對於蒙古地區的控制,清朝則比明朝高明,明朝是經濟封鎖加軍事打擊。清朝則是胡蘿蔔加大棒,一方面聯姻,一方面軍事打擊,恩威並施,所以說清朝控制蒙古比明朝牢靠。個人認為,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歷史教科書沒有把蒙古地區劃入明朝領土的原因!
-
4 # 山之終南
明成祖朱棣五次親征漠北,皆獲得大勝,雖沒能把蒙古勢力徹底消滅,但也堅持扶弱抑強的政策,防止蒙古重新統一強大。特別要說是失去塞外控制權,這個最應該負責任的是他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在位時間短,但打他這開始,打著修生養民的旗號,不再幹預漠北的內部衝突,特別是朱瞻基執行的最為徹底。宣德六年,瓦剌和韃靼爭戰再起,坐視瓦剌逐漸擊敗韃靼、控制兀良哈,瓦剌自此開始不斷強大,這是土木保之變的最根本的起端。
朱瞻基和他爺爺(朱棣)採取的國策完全相反,什麼徵蒙古,徵越南,下西洋,在宣宗一朝則是全面停止,停的還特別徹底,全面收縮,全面放棄。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在位),集寧海子原本是山西行都司管轄屬地,距離大同僅130餘華里。在永樂初年,雖然明成祖將山西行都司內撤,但他不允許蒙古騎兵南下佔據這片地域。韃靼此前雖然也曾南下,都是短暫地侵擾後即迅速北撤,從未有過在距離邊牆這麼近的地方駐留不走的前例。明宣宗直接透過敕旨,做出指示,不要以武力驅逐韃靼,還要做好安撫接納的準備。
再加上,大寧都司被兀良哈三衛佔據,這是在永樂朝(朱棣在位)主動讓給了蒙古,當時實際上是有分封的意思,但明宣宗朱瞻基這種“積極不干預”政策的縱容下,造成事實上的領土割讓,北部邊疆防禦已經全面防守了。
這種操作之下,真的就形成天子守國門了,蒙古三大部(瓦剌、韃靼、兀良哈)很容易就能去扣一下京城大門,大家知道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沒有戰略緩衝地帶,又沒有經常去挑事,削弱對方(美國現在經常針對咱們就是這個意思),為日後造成土木保之變打下堅實的基礎。
-
5 # 老樊說史
自從秦始皇構築起長城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把長城以外的大部分土地,從心理上沒有納進統治版圖之內,對塞外廣大地區往往實行的統治模式,以安撫、藩屬、分封(冊封)等形式管理,是一種相對鬆散、認可其自治的性質,這種形式從秦漢一直延續到隋唐。北方廣大地域多次出現的政權分裂,如三國時代、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朝時期,都是中央政權對少數民族管理鬆弛的結果。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沒有對西域、漠北、塞外、松潘等邊遠地區徵收賦稅和攤派徭役的記載,只是象徵性徵收一些貢品,表明彼此之間的隸屬關係。對上述地域也不像內地那樣,實行比較規範的郡縣管理體制,地方政權任憑當地貴族、盟派實際支配。所以,從宋代以後出現了比較強大的割據政權,屢屢危及中央政府的統治,如西遼、西夏、金國、蒙古帝國、後金等,已經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平分秋色。
基於此,明朝時朱棣雖然多次北征蒙古,但也只是發兵鎮壓,解除他們的武裝壓力而已,並沒有搗毀他們的政權和組織,反倒是讓他們在與明朝廝殺的過程中學習到了中原的技術,擄掠了更多優質資源,使明朝對塞外的管理和控制更困難了。如果朱棣每打敗一次蒙古,在當地建立必要的組織,任命自己的地方官員,實行象內地一樣的管理模式,才會逐步掌握對塞外的控制權。
回覆列表
你看看《草原帝國》就懂蒙古族了。蒙古人的生活習慣就是遇到災害就掠奪。掠奪之前先通知各部落召集人馬,平常就各回各的部落不冒險過日子。你要打他,他沒有多少兵,第一反應就是跑,都是騎兵,趕著牛羊就跑了。明軍雖然,有很多蒙古士兵,但是,追不上就撤兵了。等明軍走了,他又回來了。所以,看著很熱鬧把元都首都都佔領了。可實際沒有消滅有生力量。沒有建立殖民地。在根本上解決不了北方蒙古人的威脅。
反觀後金,及後來的清朝就建立駐軍。建立各旗,通婚等等民族聯合的手段,才解決了,困擾漢族人幾千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