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設,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
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期間攻克了無數難關。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了400多項新專利、6項世界之最(當時)。
全長55公里為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有15公里是全鋼結構鋼箱梁,是目前世界最長鋼鐵大橋。
海底沉管隧道全長6.7公里為世界最長海底隧道。
沉管隧道標準管節,每一節長180米,排水量超過75000噸,為世界之最。
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8米不等的深度進行海底無人對接,對接誤差控制在2釐米以內,世界最精準的“海底之吻”。
海底隧道最深處在海底48米,是世界最深沉管隧道。
這一項項世界之最,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跨海大橋基建上的高水平技術,堪稱是中國基建專案的代表作之一。
這樣的榮耀不是錢能衡量的,間接地向世界證明了一件事:想要建設類似的工程,找中國絕對沒錯。
就像一個住宅小區需要有樣板房一樣,你可以把港珠澳大橋當成一張中國基建的名片,用來宣傳中國。
從這點來看,港珠澳大橋的宣傳意義大於它的使用意義,那麼很少行車,或者說行多少車,就沒那麼重要了。
港珠澳大橋可通行車輛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計程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等。
大體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跨境”。所謂跨境車輛,就是車輛同時擁有至少兩個地方的牌照。
具體到港珠澳大橋這裡,基本上就是要至少擁有內地,香港和澳門三地車牌中的兩個,才符合上橋的標準。
如果一輛普通人駕駛的車,基本上不會考慮懸掛另外一個地方的車牌,再說想要掛另外一個地方的牌照,不僅僅需要有相關的資格,還有不少繁瑣的手續需要辦理。
那麼在非必要的情況下,沒人會考慮。從這點上來說,有資格上港珠澳大橋的車輛數量還是比較有限的。
那麼感覺行車數量少也就不足為怪了。
先來說說收費標準,小型客車(包括私家車和計程車),為150元/車次。
大型客車為200元/車次。
穿梭巴士為300元/車次。
貨櫃車為115元/車次。
普通貨車(不限噸位,但不含集裝箱車)為60元/車次。
從這個收費標準來看,實際上並不貴,從行車效率上來看,算是良心價格了。
因為通車前,如果陸路往來三地只能繞道東莞虎門大橋,車程在3小時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輪也要1個小時。
而通車後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驅車僅需30分鐘的車程,如此一條“捷徑”,收這點錢真的不多。
由此可見港珠澳大橋不是為了賺錢而修。
還有一個保險的問題,司機擔心的是發生交通意外,最讓他們頭疼的則是發生交通意外後的保險理賠問題。
主要有三方面的規定:
1.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表示,粵港、粵澳兩地牌車按照現行的機動車保險及理賠制度執行。經大橋來往粵港澳的車輛,車主須相應為車輛購買香港、澳門及內地的法定汽車保險。
2.旅客在透過大橋前,必須根據自己的目的地,事先購買兩地或三地的法定汽車保險。發生保險事故時,按照事故發生地法律及監管規定進行保險理賠。
3.通行大橋不入珠海境的港、澳車輛,經大橋跨界通行時,應購買與通行期限相匹配的內地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險,並在提交跨界通行申請時,如實填報保單資訊。
從這三點不難看出,關於保險理賠的問題,還是比較麻煩的,甚至需要一車買三地的保險,費時費力費錢。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部分原本有資格的車主選擇放棄,進一步壓縮了行車數量。
有人說港珠澳大橋是“面子工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樣理解也沒有問題。
就像有些人家裡搞裝修,搞很多好看但是沒有實際作用的裝飾,不為別的,就為顯示一種“氣勢”。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力量的一種體現,自從香港和澳門迴歸祖國之後,還沒有什麼東西同時把港澳與內地聯絡到一起,港珠澳大橋實現了這種聯絡。
另外由於港珠澳大橋的特殊性,讓具備通行的車輛數量比較有限,外加一些比較特殊的規定,這些就是較少行車的關鍵所在。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設,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基建的代表作之一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期間攻克了無數難關。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了400多項新專利、6項世界之最(當時)。
全長55公里為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有15公里是全鋼結構鋼箱梁,是目前世界最長鋼鐵大橋。
海底沉管隧道全長6.7公里為世界最長海底隧道。
沉管隧道標準管節,每一節長180米,排水量超過75000噸,為世界之最。
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8米不等的深度進行海底無人對接,對接誤差控制在2釐米以內,世界最精準的“海底之吻”。
海底隧道最深處在海底48米,是世界最深沉管隧道。
這一項項世界之最,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跨海大橋基建上的高水平技術,堪稱是中國基建專案的代表作之一。
這樣的榮耀不是錢能衡量的,間接地向世界證明了一件事:想要建設類似的工程,找中國絕對沒錯。
就像一個住宅小區需要有樣板房一樣,你可以把港珠澳大橋當成一張中國基建的名片,用來宣傳中國。
從這點來看,港珠澳大橋的宣傳意義大於它的使用意義,那麼很少行車,或者說行多少車,就沒那麼重要了。
符合通行標準的車輛數量有限港珠澳大橋可通行車輛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計程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等。
大體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跨境”。所謂跨境車輛,就是車輛同時擁有至少兩個地方的牌照。
具體到港珠澳大橋這裡,基本上就是要至少擁有內地,香港和澳門三地車牌中的兩個,才符合上橋的標準。
如果一輛普通人駕駛的車,基本上不會考慮懸掛另外一個地方的車牌,再說想要掛另外一個地方的牌照,不僅僅需要有相關的資格,還有不少繁瑣的手續需要辦理。
那麼在非必要的情況下,沒人會考慮。從這點上來說,有資格上港珠澳大橋的車輛數量還是比較有限的。
那麼感覺行車數量少也就不足為怪了。
收費和保險先來說說收費標準,小型客車(包括私家車和計程車),為150元/車次。
大型客車為200元/車次。
穿梭巴士為300元/車次。
貨櫃車為115元/車次。
普通貨車(不限噸位,但不含集裝箱車)為60元/車次。
從這個收費標準來看,實際上並不貴,從行車效率上來看,算是良心價格了。
因為通車前,如果陸路往來三地只能繞道東莞虎門大橋,車程在3小時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輪也要1個小時。
而通車後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驅車僅需30分鐘的車程,如此一條“捷徑”,收這點錢真的不多。
由此可見港珠澳大橋不是為了賺錢而修。
還有一個保險的問題,司機擔心的是發生交通意外,最讓他們頭疼的則是發生交通意外後的保險理賠問題。
主要有三方面的規定:
1.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表示,粵港、粵澳兩地牌車按照現行的機動車保險及理賠制度執行。經大橋來往粵港澳的車輛,車主須相應為車輛購買香港、澳門及內地的法定汽車保險。
2.旅客在透過大橋前,必須根據自己的目的地,事先購買兩地或三地的法定汽車保險。發生保險事故時,按照事故發生地法律及監管規定進行保險理賠。
3.通行大橋不入珠海境的港、澳車輛,經大橋跨界通行時,應購買與通行期限相匹配的內地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險,並在提交跨界通行申請時,如實填報保單資訊。
從這三點不難看出,關於保險理賠的問題,還是比較麻煩的,甚至需要一車買三地的保險,費時費力費錢。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部分原本有資格的車主選擇放棄,進一步壓縮了行車數量。
有人說港珠澳大橋是“面子工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樣理解也沒有問題。
就像有些人家裡搞裝修,搞很多好看但是沒有實際作用的裝飾,不為別的,就為顯示一種“氣勢”。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力量的一種體現,自從香港和澳門迴歸祖國之後,還沒有什麼東西同時把港澳與內地聯絡到一起,港珠澳大橋實現了這種聯絡。
另外由於港珠澳大橋的特殊性,讓具備通行的車輛數量比較有限,外加一些比較特殊的規定,這些就是較少行車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