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55221004938

    “敦煌的故事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文化之魂的載體,是國魂,是族魂,需要代代相傳,需要一直講下去。”

    1900年6月22日,在西北邊陲的敦煌莫高窟,居住於此的敦煌人楊果在一道牆壁上磕了幾下菸斗,聽到牆內傳來神秘的迴音。

    楊果的工作是在莫高窟給人抄寫道經。他將情況告訴了自己的僱主——王圓籙,王道士。

    那天晚上,二人破壁而入,震動世界的敦煌藏經洞由此橫空出世……

    120年來,一代代的華人都在講述著敦煌藏經洞的故事,講述著有關中華文明魂魄的故事。時空雖已走過兩個甲子,“敦煌”二字,依然令人心馳神往,血脈僨張。

    年輕的中國商人

    2018年年底,四卷出自敦煌藏經洞的唐代寫經長卷在深圳展出,轟動一時。四卷經書均為一位國內年輕商人從國際拍賣會上購得,首次在國內公眾面前亮相。

    在巴黎,一大批出自敦煌藏經洞的絹畫、紙畫被堆放在吉美博物館一個小小的庫房裡。看到這樣的情景,年輕商人十分心痛。吉美博物館的館長無奈地說,他們已經沒有能力更好地保護這批文物了。於是,商人決定提供經費,保護這批流落海外的民族瑰寶。

    敦煌藏經洞出世120年,藏經洞文物的命運也被談論了120年。1905年到1908年,經過英華人斯坦因、法華人伯希和以及俄、日、美等華人的輪番洗劫後,五萬多件藏經洞文物只剩下九千多件。1910年清政府組織將殘留的藏經洞文物運至北京儲存,沿途又被各路官吏、惡霸巧取豪奪,抵京後只剩下八千多件。

    “運送途中丟了很多,為了跟最初上報的數字對得上,押運的官員甚至把一些長卷剪成多段來充數。很多人感嘆,留在中國的藏經洞文物,命運反而不如被斯坦因、伯希和他們弄走的那批,我們保護得不如外華人好。實際上海外敦煌文物也有悲慘的命運。”寧強說。

    伯希和去世後,他的遺孀出售了伯希和留下的一部分敦煌文物,使它們不得不繼續在國際市場上流散。斯坦因來華的經費由英國印度總督提供,所以後來印度獨立時,印方要求瓜分一部分斯坦因劫掠的敦煌藝術品。英印雙方在土匪分贓般的分配過程中,甚至將一件大幅畫作用剪刀分成了兩半……

    寧強介紹,目前全世界在敦煌文物物理保護方面做得最好的是中國,這與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重視有關。在海外,像法國吉美博物館這樣全球知名的文博機構,因為經費不足等原因,需要中國商人的支援才能善加保護他們所有的敦煌文物。

    “120年來,不同年代的敦煌藏經洞故事有不同的主流版本,反映了國家的變化,歷史的變化,以及中國文明的進步。我想,這是藏經洞故事帶給我們新的啟發。”寧強說。

    普通人王圓籙

    敦煌藏經洞陳列館位於莫高窟南區北端的三清宮內,這是王圓籙用把藏經洞文物賣給外華人的收入修的道觀,也就是他的家。三清宮門前的一塊石頭上,刻著陳寅恪的名言“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三清宮後就是藏經洞。

    大泉河從莫高窟前流過,河對岸那座著名的“道士塔”——王圓籙的墳墓,自1931年王圓籙去世後,便與藏經洞和三清宮遙遙相望。

    寧強感嘆:“這樣的佈局就像一個歷史的宿命。藏經洞跟王道士是永遠地連在一起了!”

    百年來,當人們從各種角度講述藏經洞故事時,王道士都是那個繞不過去的角色。近幾年去敦煌旅遊的人都會看看王潮歌執導的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劇目的年均演出場次超過500場。在這部大戲當中,王圓籙以煎熬和懺悔的姿態出現,獲得了不少同情。這與餘秋雨那篇入選高中語文課本的《道士塔》中的描繪反差巨大。

    正如寧強所說,藏經洞故事的講述方式是隨著時代發展而演變的。“這些年給王道士翻案的人不少,很多人不是敦煌研究方面的專家。沒有專家去給王道士翻案,因為不值得,沒有學術價值,也沒有討論價值。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不是英雄人物,也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他以一個普通人的本能反應做了一些事,做了就做了嘛,都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應該記住他的歷史教訓,讓這樣的事不再發生。”寧強說。

    不過,藏經洞與王圓籙在120年前的那次相遇,無疑是一次災難性的巧合。1939年,河南農民吳培文在自家墳地裡發現商代司母戊鼎,為了避免國寶落入日寇之手,就當即將司母戊鼎埋入地下,使國寶躲過了劫難。

    “相比之下,藏經洞是不幸的。歷史在120年前選擇了王道士,他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在中國最貧弱的時候,出現的錯誤的人。”寧強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友誼是幸福的源泉英語作文八十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