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笨蛋

    黃龍三攪水

    簡介

    “黃龍三攪水”是陳氏太極拳老架(大架、頭二套)炮捶中拳式名。陳氏老架自陳長興(1771—1853)至陳照奎(1981年逝世),經歷了從誕憲政至最後完成定型的過程,“黃龍三攪水”拳式變化的三個階段,就體現了這一過程。

    陳長興師承其父,在家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將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式由博歸約,精練整理成老架(與此同時,與陳長興同村同輩的陳有本也對太極拳做了改編,後稱不架)。陳長興傳子陳耕耘,耕耘傳子陳延熙。老架將陳王廷老拳譜和炮捶架子中的“黃龍三攪水”、“上步黃龍”、“左右三攪水”整理為“黃龍三攪水”,此為第一階段。

    陳發科(1887—1957),陳長興玄孫,師承其父延熙。1928年應北平武術館館長許禹生之邀至北京傳拳,一直教到1957年,將家傳太極拳進一步開放傳授,這是老架發展變化的第二階段(因陳發科1928年前在陳家溝所傳和後在北京傳的老架有了較大差異,所以陳家溝人近年在列太極拳流派發展演變圖表時,將其列為創新架的代表人物)。從陳發科所傳右左“黃龍三攪水”拳式的演變來看,原來的“黃龍三攪水”是以退一退一步法結合手法來防守的,後者是以退一進一跟進一步法結合手法進行攻防的。

    陳照奎(1928—1981)是陳發科幼子。善於精巧細賦的攻防技術,拳架走低樁,襠走下孤。他繼承了陳氏家傳拳的精華,並將其創新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其傳拳經歷主要劃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即1966年以前為前期,1966年至於976後為中期,1976年至1981年為後期。特別是在中、後期所傳的拳理、拳式動作進一步完善提高。技擊用法更具科學性,這是老架式發展的第三階段(1973年陳家溝村人請陳照奎回鄉傳拳時,因所傳老架第一路83式、第二路炮捶71式不同於村裡流傳的老架第一路74式、第二路炮捶41式,而將陳照奎所傳拳架取名為“新架”。而陳照奎一直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對弟子們說:“我教你們的這二套拳是我的看家拳,你們要好好練,說新架不對的”)。

    遵照陳照奎生前遺願,陳照奎最後完成的家傳拳架,在經馬虹整理編著的《陳氏太極拳體用全書》以及《陳氏太極拳技擊法》和《陳氏太極拳拳理闡微》等書中出版問世。陳照奎傳授與定型的左右“黃龍三攪水”拳式,在繼承陳發科“黃龍三攪水”的基礎上,改退一進一跟進一為前掃半圓,右“黃龍三攪水”後經“翻花舞袖”反式變左“黃龍三攪水”,地面上顯形二個半圓合成一個整圓。

    陳照奎創新發展傳授的右、左“黃龍三攪水”,具有獨特的練習方法和靈巧的技擊用法,拳走低勢和運用靈活的大身法。右、左各旋轉180度,如水中漩渦,確有巨龍攪水上下翻騰之勢。其中陰陽變化、技擊方法之巧妙,身法的漩圓配肘擊、肘拿的()摔法,以及加盟參戰的“懶扎衣”、“背折靠”、 “翻花舞袖”、“玉女穿梭”等拳式綜合應用,兩個半圓相合加上“翻花舞袖”反式轉換形成了一幅玄妙的太極圓。

    一、 右、左“黃龍三攪水”由“懶扎衣”、“背折靠”正反兩式的單練動作合成。

    “黃龍三攪水”動作由“抹眉紅”定式轉換,從第一攪水第一動起就由“懶扎請”的單練方法,手引腳蹬即上引下擊法完成,緊接著左腳蹬即上引下擊法完成,緊接著左腳貼地向前漩掃半圓加肘擊走“背折靠”拳式,再退返到“抹眉紅”定式完成第一次“黃龍三攪水”。變左“黃龍三攪水”轉換動作由反式“翻花舞袖”完成,左“黃龍三攪水”與右“黃龍三攪水”拳式相簿,只是左右調換,分別做“懶扎衣”、“背折靠”的反式練法。

    二、 右、左“黃龍三攪水”各畫太極圖的半邊陰陽魚。

    右“黃龍三攪水”右手順纏掌心向上畫弧上引,右腳以足跟裡側蹬踢著地下擊,腳尖上翹裡合,完成太極圖兩陰陽魚相交的圖中“S”線,緊接著右手翻掌走逆纏,掌心向左畫陰陽魚的外圈弧線,左腳巾地前掃180度半圓,左肘也形成“背折靠”拳式隨著左腳前掃半圓形成上、中、下三個半圓的立體陰陽魚外弧半圓,再隨著騰空轉身跳起的“翻花舞袖”反式轉換到做左“黃龍三攪水”過程中的雙腳著地正好又是太極圖陰陽魚中的兩個魚眼。

    三、 “黃龍三攪水”漩圓技擊用法之奧妙。

    《陳氏太極拳體用全書》、《陳氏太極拳技擊法》分別對動作的四個段作了四種技擊用法的介紹,因“黃龍三攪水”的完成拳式造型是由“懶扎衣”、“背折靠”拳式組合的基礎上還可直接騰空旋轉360度又變化“玉女穿梭”拳式及用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子關於形容簡單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