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堰風來襲

    秦武王,名蕩,二十歲不到繼位,年少有為,當初秦惠文王給他取名“蕩”時已經為他埋下了不安分的種子。

    秦武王性情自大、狂妄、好勇、魯莽,意氣用氣,骨子裡熱血燥動,屬於典型的從馬背上崛起的秦人風格。天生有神力,具備冒險精神,喜歡與勇士們混一堆,玩各種比力氣的遊戲。早在當太子期間,就有大量民間勇士投其所好親近他,太子蕩都要一一親自測試。比如齊國有一個叫孟賁的人,平時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村裡人都對他搖頭晃腦,後來孟賁聽說秦國太子蕩好武,廣招大力士,覺得機會來了,於是跑去應聘,經過一輪面試,成功錄取。後來太子蕩即位後,孟賁也做了大官,顯赫了一段日子。

    《史記·秦本紀》:“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賁皆至大官。”雖說秦武王讓這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村野莽夫憑力氣當上了大官,表面上似乎給人一種淺薄的印象。其實倒也不全是,秦武王雖然尚武,不怎麼喜歡文人,比如驅逐張儀,儘管這裡面有一層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因素,但更多是因為秦武王更喜歡用那些文武雙全的人,而不僅僅只會甩嘴皮子的人。甘茂、樗裡疾都是這樣的人,亦文亦武,能帶兵打仗,也能運籌帷幄。他開創的左右宰輔制也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可見,秦武王用人也並不全是憑力氣說話,他只是讓任鄙、烏獲、孟賁之輩當一些不太重要的武官,國家軍政大事還得由有勇有謀計程車子來擔任。秦武王在位四年,雖說大部分時間花在與孟賁、烏獲等大力士比力氣,研究舉重,但因為有左右丞相甘茂、樗裡疾的輔佐,確確實實也為秦國做過一些實事。這些事當時看來儘管格局高調,步伐超前,甚至有些急功近利,然總體而言,確實為秦國開創了一個新臺階,為後世秦國的崛起或多或少打下了一點基礎。

    那麼秦武王到底為秦國做了哪些實質性的貢獻呢?根據《秦本紀》,秦惠文王駕崩前,已經使南韓、魏國、齊國、楚國、越國歸順,國力前景空前的牛。秦武王即位後,利用這些資源大肆平定後方,深度開發,比如誅殺蜀相壯,穩定蜀地;征伐義渠、丹、犁等戎狄,為日後秦國“通三川,窺周室”作好準備。

    說起秦武王,最大的能耐莫過於拔宜陽、挾天子,但殊不知,這還是那個熱衷於流氓外交的張儀給他出的餿主意。《史記·張儀列傳》說,秦武王即位後,考慮到張儀這個人名聲不好,秦國若繼續用他恐對國家不利,於是打算驅走他。

    張儀聽說後,恐遭來殺身之禍,於是主動對秦武王說:“齊國一向憎恨我,曾揚言我去往哪裡,齊國就追打到哪裡,讓列國不敢收留我。現在大王可以把我送去魏國,那麼齊國必定因為憎恨我而去攻打魏國。齊魏兩國膠著之際,大王可趁機伐韓,兵臨周都,挾持天子,成就帝王之業。”

    秦武王一聽大喜過望,高高興興地把張儀送去了魏國。張儀不愧為神算,接下去國際發展形勢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秦武王順利拿下了南韓宜陽,成功控制了洛陽。當然,張儀沒有算到秦武王會製造一個插曲——舉鼎,還出了意外,把之前所做的所有戰績毀了個乾淨,還變本加利把秦國拖進了死衚衕。如果張儀還在世恐怕都要笑落門牙了,算是恨恨替自己出了口當初被驅逐的惡氣。

    而事實上,右丞相“智囊”樗裡疾曾極力反對秦武王攻打南韓宜陽,覺得為時尚早。可見攻佔宜陽為東出作長遠計劃也是上一代秦惠文王一直在籌劃的,之所以遲遲不啟動是因為時候未到,秦武王一上臺就興師動眾要幹成這件大事,作為兩代老臣的樗裡疾豈能不火燒眉毛?

    最後這件事是由左丞相甘茂完成的。甘茂攻下宜陽並不容易,起初整整打了五個月毫無進展,秦武王差點動搖。最後在甘茂的堅持下徵調大量兵力,斬首韓軍六萬,終於一舉攻破宜陽。

    甘茂為什麼要一再堅持攻下宜陽?一方面為了討好秦武王,另一方面甘茂是下蔡人,出身低微,投奔秦國,沒有背景,唯有靠軍功站穩腳跟。秦惠文王時期,他得不到重用,現在秦武王上臺,好不容易當了秦國的左丞相,要想在商君法嚴苛的秦國立足沒有軍功如何與秦國公室子弟並肩而立?

    有人說秦武王奔洛邑王都問鼎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戰國時代,天子早已失去了話語權,嚴格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意義不大,而且還有很大的風險。畢竟不是齊桓公、晉文公時代,天下諸侯還可以尊王,秦武王攻佔宜陽打通東出要道沒問題,但跑到周天子家裡去舉鼎卻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步棋不但走得不光彩,而且極其冒險,極有可能引來列國群而攻之,為秦國帶來滅頂之災。這恰恰是秦惠文王在世時最忌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級傷殘假肢能一次性賠償嗎。工傷的假肢安裝費用,一次性賠償的標準是怎樣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