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包強中
-
2 # 四十五度說
司馬遷是歷史上第一個因為受冤枉被閹割過後,再次崛起的人。司馬遷的飛來橫禍源於當時的一位將軍辯護,漢武帝本來就是一個氣量狹小的人,他不允許自己的權威被別人否認,於是司馬遷就被迫,鋃鐺入獄,在獄中受盡了非人的折磨。
司馬遷身為演員自然有文人的骨氣,受盡恥辱的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是想到自己父親臨終前交給自己的任務,司馬遷隱忍著想要完成。況且人固有一死死於泰山或死於鴻毛,都在自己的選擇。司馬遷化悲痛為力量,整日整夜埋頭伏筆,完成了第一部紀傳體史書的鴻篇鉅製——《史記》。
整整1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這部史記幾乎耗盡了司馬遷的一生。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不知道這是十三年中司馬遷究竟受過多少非人的眼光,飛來橫禍也沒有磨滅他的意志。
後來唐宋八大家的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認為司馬遷的整個作品風格都是,樸素凝鍊、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就是不拖拉不拖泥帶水,後來韓愈一直就照著這種寫作風格來作為他畢生的追求。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一直到了近代司馬遷這部文學鉅作依舊受到文學家的追捧,魯迅先生曾經有一篇專門介紹司馬遷的文章。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魯迅先生對司馬遷的史記做出最高的評價。
-
3 # 一往文學
得天獨厚的家庭教育為司馬遷寫作《史記》準備了必要的史學和文學知識。
司馬遷出生時,其父司馬談任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精通天文星曆、《易經》、黃老之學,其所著《論六家要旨》—文,對先秦各家主要學說作了簡要而具有獨特眼光的評論,這些對司馬遷的早期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史官世家的影響及司馬談遺囑的鞭策,使司馬遷寫作《史記》具備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司馬遷的祖輩一直擔任史官,使司馬遷世襲祖上之職成為可能。司馬談死後三年, “遷為太史令,鈾史記石室金鎮之書”(《漢書.司馬遷傳》)。司馬遷身為史官,記載歷史是他的本職工作,《史記》的誕生是可能的。此外,司馬談的遺囑對司馬遷因李陵之事遭腐刑後能不顧世俗的鄙視而忍辱發憤著書有著不小的鞭策作用。
南北漫遊拓展了司馬遷的視野,為其寫作《史記》積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司馬遷二十歲的時候,遊歷了長江中下游和山東、河南等地。他還常隨漢武帝出外巡狩。這些遊歷使他增長了閱歷。他每到一個地方,就訪問遺聞舊事,考察山川地形,風士人情。這些遊歷還使他有了比較泛地接近下層人民的機會,這為司馬遷寫作《史記》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李陵之禍”改變了司馬遷的思想觀念,使他秉筆直書歷史。司馬遷先前有繼承《春秋》、褒貶當世,從而達到他為當時統治者效力的目的的思想。他企圖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和學術思想等各個方面做一些“補敝起廢”的工作。然而,“李陵之禍”使司馬遷飽受酷刑的折磨,因家貧不能自贖,友人不願相助,這使他對現實生活及封建上層統治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的思想因此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司馬遷受腐刑後,曾經想“引決自裁”;但為了完成不朽的著作,就“隱忍苟活”,對於漢朝統治者抱了決絕的態度。這時司馬遷雖然還做官,可他一心只想完成《史記》,並且在《史記》裡發洩他的憤懣不平的情緒,以激動的感情來譴責歷史上和當時的黑暗並歌頌一些英雄和有氣節的人物。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說:“《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正是這樣發憤著書,給《史記》內容增添了無限動人的光彩。
-
4 # 小小爹
正是由於司馬遷在巜史記》中創造性地完成了這個歸結於黃帝的古史系統,從此完成了大一統歷史理念的構造,奠定整個中華文明在歷史層面上的融合源頭,我們可以看到,後世所有的史書,不管是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傳統中原王朝,開篇都會是“某某,黃帝之苗裔,朔居遠方”正是透過這種敘事,他們自動地歸納進司馬遷所構造的古史系統,也從意識形態和心理上,主動地納入了中華民族,為後來民族融合大一統帝國的出現,在歷史層面上打下了牢固基礎。
以此而言,司馬遷的巜史記》奠定的不僅僅是中國史學的根基,更從意識形態上,為後來統一融合的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奠定了牢不可撥歷史根基,其意義之偉大,非“絕唱”二字不可比擬。
回覆列表
你說一個國家的史官,在正史上虛擬歷史,記載神話傳說的后羿與工共火拼,工共恕撞不周山,天柱折地維斷,地陷東南。能不能行,左丘明的《左傳》是教科書一樣的本,屈原的天問是詩集,在史官記載範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