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你和世界
-
2 # 忙裡偷閒花甲人
晚清四大諷刺小說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聊齋志異》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是歷代文言小說無法和它相比的。思想雖比較複雜,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主要的。它寫的是鬼、狐、仙、妖的故事,卻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矛盾,大膽揭露腐朽黑暗的社會;批判貪官酷吏、土豪劣紳;抨擊科舉制度、嘲笑昏庸的試官;同情受害受苦的人們;歌頌忠貞不變的夫婦之愛和純潔真摯的男女愛情,表達了人民的愛憎和願望。在中國文學史上,《聊齋志異》把文言小說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成就是很突出的。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是中國清朝初期吳敬梓所作。《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在於敢於和善於真實地反映現實。小說中的人物,多有現實中實有的人作為模特兒,但不是現實中人和事的簡單複製和記錄,而是比現實所有的更集中、更概括,因此,具有很強的真實性。如當時的知識分子,在科舉制度的毒害下,頭腦空虛,靈魂卑鄙,行為醜惡,這是當時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有的人雖然看不慣,卻不敢或不願去說破。吳敬梓則不但以敏銳的眼光從平常的事情中看出不平常的問題,並且把它如實地反映出來。他把這些現象加以集中、提煉,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封建社會末期儒生的百醜圖。《官場現形記》是李伯元的代表作,全書共六十回,寫於1901-1905年間。全書由許多短篇故事聯接而成,集中諷刺了清朝末整個官場:從中央到地方,從文官到武官,從最高統治集團到低階衙門的佐雜人員,無不在作者的燭照之下現出了原形。他們賣官鬻爵,盜賣礦藏,吞沒帳款,剋扣軍糧,販賣人口,欺詐勒索,媚上壓下,賣國投降,荒淫無恥,無惡不作。這些描寫,使人認識到清王朝的腐敗統治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共一百零八回,最初發表於1902年。全書歷記其所見所聞之怪現狀。中心是諷刺官場,但也旁及商場、洋場等,範圍較《官場現形記》稍廣。它的結構也較完整。全書以我為線索,把故事組成一個較連貫的長篇。作者運用的諷刺手法,往往同《官場現形記》一樣,過分地誇張摹寫一連串的表面醜惡現象,有時給人以膚淺、失真之感。總之,清末四大諷刺小說各有千秋,至於誰是最好,讀者心知肚明。
回覆列表
晚清四大諷刺小說應該是指“吳敬梓《儒林外史》、蒲松齡《聊齋志異》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原來上學的時候自己老把這四個“諷刺小說”與那“四大譴責小說”弄混,四大譴責小說其實是指<<孽海花>>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只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官場現形記》是重合的,其他的兩部不一樣。
回來再說這“四大諷刺小說”:
1、《儒林外史》是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大概寫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前,全書五十六回。從中學課本里最有名的“范進中舉”可以看出,本書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原來只覺得范進可悲和可嘆的一面,後來看了全書知道其實後來范進是個好官,也做出了不少成績。
2、《聊齋志異》這部書就不多說了吧,華人都知道,作者是蒲松齡先生,今年成龍還演了一部與之相關的爛片《神探蒲松齡》。書不用介紹了,郭沫若先生贊蒲松齡是“寫人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這可以概括本書精髓了。對了蒲松齡故居在山東,是個挺有意義的景點,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下。
3、《官場現形記》:全書共五編60回,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並取得社會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它由30多個相對獨立的官場故事聯綴起來,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雜小吏等,開創了近代小說批判現實的風氣,作品從改良主義的立場出發,著力地描寫他們貪汙腐敗和媚外賣國的醜態,抨擊了封建社會末期的官僚制度。
4、《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全書也應該是108回,主要描寫的是1884年中法之戰到1904年前後20年間,社會上的種種怪現狀,故事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經歷為主要線索,從他為父親奔喪開始,到經商失敗結束,透過"九死一生"二十年間的遭遇和見聞,描述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狀況、道德面貌、社會風尚以及世態人情,揭露了晚清社會和封建制度行將滅亡、無可挽救的歷史命運。
總之吧,諷刺也好,譴責也罷,真正的歷史其實在小說中,只是換了名字,事兒應該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