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棄天帝的師兄
-
2 # 欲雲談史論今
華人對理想社會的解讀,《桃花源記》就是其中代表。桃花源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在中國古人看來,桃花源中之人這種安居樂業、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就是理想社會。這是古人們厭倦了現實中的競爭壓力後,所以才幻想出這麼一個“世外桃源”,來暫時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壓力。
在中國歷史上,西周,某種程度上就是古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早在周文王時代,周國就出現了一個轟動一時的故事。虞國和芮國民眾因為產生矛盾,想找西伯侯姬昌進行調解。可是,當兩國民眾走入周國境內時,發現周國百姓都互相推讓田界且尊老敬賢,頓時自覺慚愧,說道:“我們所爭的東西,正是周人所恥之事。還去找西伯幹嘛?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就在互相謙讓過後,各自離開周國回去了。
“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的周國,就是歷史上的“桃花源”。
周國之所以能形成“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的民風,實際上與周國所實行的一項制度密切相關:藉田制。“藉田制”,大概就是公私田制度,也是一種農村公社制度。公田由公社成員共同耕作,其所得歸於政府;私田是政府分配給農民的份地,每家每戶在公田上的勞作結束後,就可到自傢俬田上去勞作,其所得完全歸農民個人所有。在藉田制的勞動生產模式上,周人又建立起鄉遂制度。對於“鄉”,“五家為比,使之相保(擔保);五比為閭,使之相授(託付);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接濟);”這種家族互相幫忙、互相救助、互相依賴的模式,其實就是一種公社模式。
在藉田公社內,每個人的報酬都是產量大致相等的私田;公社“社員”們長年一起送圖、種菜、耕田、插秧、積肥、興修水利;整個“公社”內,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家家戶戶來往頻繁,一家有難則八方支援;農瑕時分,公社“社員”們還要參與半軍事化的集體狩獵活動,如春蒐、夏苗、秋獮、冬狩;政治上,“鄉”裡的社員們還擁有“詢國危”、“詢國遷”、“詢立君”的政治權利。
正是因為這種經濟上、政治上人人相對平等的藉田制,讓周國形成了“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的民風。也因為如此,西周一定程度上成了古代士人們所稱道的理想社會:在周王舉行藉田大典時,農夫們“有嗿(音坦)其饁(音葉),思媚其婦,有依其士”——有人吃著乾糧,有人與老婆打情罵俏,有人依偎在老公身旁——對比後世百姓見到帝王將相都得下跪磕頭的場面,西周社會是多麼平等而和諧啊!
然而,西周“藉田公社”雖然溫馨而和諧,但到了西周中晚期以後,藉田制的生產模式卻再也難以維持下去了。公社制的生產模式,雖然能保證公社內每個成員的相對平等,但由於缺乏競爭,使得其生產效率極為低下。西周中晚期時,周王華人口大幅增加,人多地少矛盾越來越突出,生產效率低下的藉田制也就難以適應西周社會的發展。最終,到了周宣王執政時,放棄了藉田制:“宣王即位,不籍千畝。”周宣王將舊時“國有”的藉田,全部私有化給各類地主,由他們代為經營。從此後,公社制的生產模式在周王畿內消失。
此後,周王畿內是否還能維持以往那種人人相對平等的社會氛圍?答案已不言自明。
但是,無論如何,指望藉田制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人們地位不平等、貧富差距大的社會問題,就不現實。藉田制的生產效率低下弊病,遲早都得迫使周人作出變革。所以,後世儒家學者或士人們竭力推崇藉田這種生產模式,本身就是一廂情願。
西周是理想社會嗎?如果你厭倦了競爭、厭倦了地位不平等、厭倦了貧富差距拉大——西周也許是你的理想社會。但這一理想社會在世界範圍內生存競爭的大環境下,勢必無法永續存在。 -
3 # 遊牧天涯觀日月1
周朝是不是理想社會主要看周朝是誰的理想社會。一般情況是誰說的就是誰的理想社會。孔子說周朝是理想社會,那一定是孔子的理想社會。孔子死了快兩千多年了,孔子的理想社會已經滅亡很多年了,現在還有很多人懷念,真是難為這些人了。幾天,現實中一個社會是不是理想社會不應該看是誰說的,應該看人們是不是在向那個地方移民。像美國,雖然華人天天罵美國。但是,美華人修一個“長城”也擋不住南美洲的人想盡一切辦法也要進入美國的腳步。你說美國有一千個不好的理由。但是,長城擋不住人們要去美國這個事實比一千個理由更有力量。
回覆列表
比現在理想;
聯邦制國家;
不能獨裁。
法制健全。
卑者全禮;
尊者半禮;
一視同仁,
白晝宣淫;
視為忤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