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
2 # 璽言春秋
歷史上這樣的戰例數不勝數,但這裡我要著重說一個,西晉末年的寧平城之戰。可以說此戰的失敗就相當於為西晉挖好了墳,只等西晉滅亡下葬。
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八王之亂最終的勝利者東海王司馬越,成為當時西晉的實際掌控者。司馬越這個是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和小人,靠出賣當時西晉的希望‘長沙王司馬乂’而起家,最終擊敗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諸王的勢力之後開始掌控西晉政權,並在晉惠帝死後立太弟司馬熾為皇帝,是為晉懷帝。司馬越自任太傅輔佐朝政,輔政期間不思團結官員一致對外,反大權獨攬,殺戮朝臣,弄得人人自危,各方紛紛起兵討伐,司馬越無奈之下自請出徵石勒。
當時匈奴人建立的劉漢政權實力已經相當強大,在石勒的帶領下,劉漢軍已經佔領了許昌、新菜、南陽等廣大地區並數次進攻西晉都城洛陽。史載‘幾次洛陽的城門都差一點被攻破’,此時的司馬越不思如何守護社稷,反而還想著排除異己。因為當時的晉懷帝不同意,他就帶領洛陽守軍以討伐石勒的名義出屯項城(今河南沈丘),並且在他離開洛陽的時候還帶上了大量朝廷重臣。大敵當前,不思安國穩社稷,反而還要搞內亂,削弱自己勢力,真是讓人氣不打一處來的。
令人沒想到的是,在出屯項城期間,司馬越因為局勢日益艱難,敵人屢屢逼近洛陽竟然憂懼而死。要知道司馬越帶領的是西晉朝廷所掌握的最後一支軍事力量,為了保命大量的朝廷重臣及家屬也跟他一起出來。但司馬越在死前卻沒有安排合適的人選統領這支龐大的兵、官、民混合隊伍。更沒有為江山社稷著想,讓這支部隊返回洛陽,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而實際執掌國家權利的人無能卻害整個天下。
而此時應該指著這支部隊充實首都防禦的晉懷帝卻因為對司馬越的痛恨而不信任這支部隊,感到晉懷帝不會寬恕的部隊將領們一商量,決定護送司馬越的靈柩返回東海封國。其實說白了就是不敢面對敵人,要逃跑。只是這一耽誤十幾天過去了,整個西晉也因為這個猶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得知司馬越大軍要返回東海國的訊息時,洛陽的王公貴族、平民百姓再也坐不住,也紛紛出逃,只剩下晉懷帝以及少量的皇室近衛獨面危局。可幾天後這兩支逃亡的大軍就該羨慕留在洛陽的人了,因為至少他們還能戰鬥。
如此大的動靜自然瞞不過已經在許昌的石勒,隨即石勒點選精騎開始了對西晉最後國防力量的追擊。其實也不用太費事,因為從開始出發,到石勒得到訊息出兵追擊,這支官、民、兵混合大軍只走了八十里路。眼看石勒大軍逼近,眾人慌忙推舉一名將軍領兵拒敵。可此時的晉軍將士哪裡還有戰心,於是眾人四散逃跑。
與其說只是一場戰鬥,倒不如說是一場大屠殺。石勒騎兵只是將逃散的人群趕回大隊裡,然後遠遠的放箭射殺。史載此戰,二十餘萬兵民被石勒騎兵屠殺殆盡。戰鬥結束後,趕往洛陽的石勒騎兵又迎頭撞上了從洛陽出逃的百姓、諸王,又一場大屠殺開始了,戰後西晉皇族幾乎被一窩端。最後東晉的開國皇帝竟然落到了司馬昭五弟的孫子司馬睿頭上。
雖然此戰在史載中名聲不顯,但其意義和造成的影響卻十分巨大。此戰過後,西晉朝廷的中央軍隊完全損失,各地方軍隊也自身難保。西晉朝廷再也無力守衛整個北方,在洛陽和長安相繼失陷後。漢民族第一次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幸得之前幾百年先人們對南方的開拓發展,這才有了衣冠南渡的苟延殘喘。可以說正是此戰拉開了南北朝的帷幕。
-
3 # 泊圖泊途
這樣的指揮官可不少,比如童貫。
童貫童貫真是北宋有名的奸臣,亡國的“六賊”之一他雖然也打過勝仗,但是也掩蓋不了他的過失。在北宋聯合金滅遼時,他就弄得一塌糊塗,遼被金打的將要亡國,北宋都沒分的最後一杯羹,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有的敗仗還是因為被嚇破了膽望風而逃導致的。戰鬥失去了大量輜重,十分的愚蠢。給北宋的滅亡再加了一個砝碼。
王昭遠這個就比較冷門了。
後蜀樞密院事,此人無德無能但卻自命不凡,他喜歡把自己比作諸葛亮,事實上,他除了身居高位以外,沒有一點可以和諸葛亮相比的。在北宋滅後蜀的軍事行動中,他口號響亮,卻三戰三敗,後來他自己跑了叫手下守衛,這樣的國家能不亡國?
李景隆這個人比較有爭議,他在靖難之役中充當南軍主帥,他早年以知兵著稱,但遇到朱棣之後接連失敗,先後喪事數十萬人,導致攻守變化,在朱棣南渡後,此人開城獻降。
他先被封為高官,後被彈劾下野,慘淡收場。
回覆列表
那例子就很多了。
秦趙大戰時候的趙括。後來趙國滅亡時候殺李牧,換了的將軍沒多久,趙國就完蛋了。
劉邦和項羽大戰也是輸多贏少。三國時候的諸葛亮。東晉除了桓溫的幾次北伐,都是指揮官失望導致的。還有前秦的淝水之戰。後燕的參合陂之戰。都是因為指揮官不行,導致軍隊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