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借鑑過去丶話未來
-
2 # 青悠論史
一提到趙光義,我們就會想到那場著名的“斧聲燭影”歷史懸案,即位後他的弟弟和侄子又莫名其妙地去世,從而使他背上了“弒兄殺弟”的歷史惡名。再加上那張著名的《熙陵幸小周後》圖,公然給李煜戴“帽子”,更是讓他的名聲變得越來越臭。換句話來說,趙光義就是人品敗壞的代名詞。那麼一個人品這麼差的人在皇帝人上的表現怎麼樣呢?他是一個昏君嗎?
政治上,在他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他繼續他哥哥“先南後北”的戰略,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和軍事征服兩種手段,先後於978年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相繼納土歸附。公元979年,他率軍親征太原,滅亡了割據的北漢政權,從此徹底結束了唐末五代十國依賴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中國又一次重歸一統。在位期間,他廢除了唐末五代十國以來“重武輕文”的風氣,採取文人治國,有效的加強了中央集權,防止了地方割據叛亂事情的發生,但因為過度的矯枉過正,使宋朝的軍事力量開始逐漸變弱,從而在與北部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常常落下風。
邊界問題上,解決了中原腹地的事情後,他便開始著手解決邊陲與個少數民族政權的事宜。公元982年二月,宋太宗召夏州節度使李繼捧入朝,趁機瓦解夏州地方割據勢力,將夏州地方政權收歸中央政府,但他強迫性的措施激化了宋朝與黨項民族的矛盾,遂導致李繼遷的叛亂,李繼遷深知以自己的力量還不能與強大的宋朝相抗衡,於是採取了“聯遼抗宋”的策略,在太宗一朝,保持了相對的太平。在對遼朝的問題上,宋太宗在統一全國滅亡北漢後,先後兩次發兵攻遼,企圖重新奪回被遼朝佔領的燕雲十六州,但由於種種原因,兩次發兵都以失敗告終了。從此以後,宋朝開始對遼朝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科舉上,趙光義即位後,大大增加了科舉的取士人數,他第一次錄取的進士人數就比宋太祖時代一共錄取的人數猛增了兩倍多,使不少有才之士都有機會入仕為官。再加上宋朝以來一直倡導“高薪養廉”的高福利高工資措施,當時社會讀書風氣盛行。同時他又設定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查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順應了歷史的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化上,在太平興國年間,他下詔組織人員編撰修成《太平御覽》和《太平廣記》等書。由於趙光義本人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的重視教育的風氣也由此而展開,對宋朝的文化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拋開他那不太好的人品,其實總體來說,趙光義在歷史上的作為還是可圈可點的,不失為一個好皇帝。
-
3 # 穆青談歷史
謝謝邀請!人說趙光義的人品比趙匡胤差,就會是真的嗎?我在趙光義和趙匡胤人品上的評判問題上,不認為趙光義的人品比趙匡胤差,其實他們各自有不同的特點,在人品的問題上進行批判,是沒有事實依據的,單靠一些歷史事件來進行人品的評判,是不公平也不公正的,透過表象看本質,有時候也會產生一定的偏差。
因此趙光義的人品方面的問題,不再進行過多的贅述。
趙光義上位了,給宋朝歷史也帶來了一些政績。趙光義原名為趙匡義,為了避諱他兄長的名諱,改名為趙光義,趙匡胤駕崩後將大位傳給趙光義,即宋太宗,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一、當政初期趙光義當政初期,赦免了宋太祖在位時處罰的人,培養自己的親信,穩固朝政,大開科舉制度,使當時有才之士都獲得了入朝為官的機會。二、南征北戰在朝政穩固的時候,趙光義需要繼續統一事業,開始進行事業上的進取,他率兵親征,擊退遼國援兵,滅亡北漢,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再次形成一統全國的形式。
三、政治改變趙光義繼位後,在政治上也進行了改變,鼓勵墾荒,大力發展農業,擴大科舉制度錄取有志之士的規模,對官員進行考察和選拔,改變武將當政的局面,確立了文官執政。四、軍事外交趙光義在用兵決策存在問題,兩次北伐以失敗告終。“將從中御”的政策也實行的不理想。幾次邊陲防線失利後、後方起義的爆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在多年征戰的過程中改變了對待遼國的策略,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並採取了若干有效的防禦措施。同時,又積極主動去謀求對遼和平。五、文化詩詞趙光義在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影響,昇平詩歌形成了宋朝詩歌專有的形式,他喜好詩賦,朝廷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開卷有益”也是在這時出現的。在書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尤其善書飛白體。
回覆列表
人品也能反應一個人能力大小衡量標準之一。人品好的人他的圈子就會乾淨很多,被人陰的機率很小。趙匡胤是開國之君,當時國家尚未統一,內部也不穩定,他不僅快速統一了全國,還用杯酒釋兵權解決了內部矛盾,宋太祖應該是帝王裡比較厲害的存在了。趙光義稱帝的合法性就值得推卻,燭光斧影當了皇帝,下面的陽奉陰違的多,遠不如他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