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途牛山小旋風
-
2 # 這些歷史要讀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朱棣最終透過靖難之役擊敗了朱允炆,當上了皇帝,他會給朱允炆好評嗎?顯然不會!
說朱允炆“仁孝”,這一點朱元璋還在時,他確實做得很到位。朱允炆自幼熟讀儒家經典,其性格與他父親很像。朱允炆十四歲時,父親朱標生病,他悉心侍候,晝夜不離。連朱元璋也評價他“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又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對《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令進行修改。這一舉動也讓朱允炆在民間贏得了人心......
因此,從史書上的這些片言隻語中,朱允炆還真是比較孝順和寬仁的,而這也是朱元璋最後選擇朱允炆作為儲君的原因之一。
但要說他“軟弱”或是“儒弱”這恐怕不見得,因為作為儲君進行培養的朱允炆,自幼接受正統的皇家教育,置身於政治鬥爭的核心之中。政治的殘酷和冷血無情,朱允炆不會不清楚。因此,作為儲君的朱允炆不斷表現對長輩孝順、對百姓寬仁,其實也是非常穩妥的政治手段,至於他是否出於真心,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但從朱允炆即位後的削藩行動來看,我並不覺得他是個“軟弱”的皇帝。因為,如果他真的“軟弱”是不敢這般雷厲風行的就推動削藩的。而且,朱允炆的削藩手段比漢朝的皇帝更加粗暴而徹底。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六月,此時的朱允炆才剛即位兩個月,就急切的商定削藩之策。僅一個月後,朱允炆便以周王次子舉報父親謀反為藉口,把周王全家統統押解至京師,並將他們貶為庶人,轟轟烈烈的推動削藩行動。
其實,當時周王次子不過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哪懂什麼叫謀反。再說,哪有藩王兒子會這麼傻舉報自己的父王謀反的呢?
之後,朱允炆的削藩行動和力度越發的激烈,湘王朱柏被人告發謀反,朱柏非常害怕於是在宮中自焚而死。然而,朱允炆也並沒有因此而放過他的家眷,流放的流放,廢庶的廢庶……就連久經戰陣的燕王朱棣也一度要靠裝瘋賣傻,才能勉強拖延了時間。
可見,朱允炆的削藩之舉,應該早有打算並且是不顧一切、毫不留情的。這也是皇權鬥爭冷酷無情的充分體現。因此,朱允炆的失敗並非由於他“儒弱”,而是他政治上不夠幹練和不懂用人。
燕王朱棣何許人也,他是常年在大明北境征戰戍邊的塞王,在軍中頗具威望,其手下之兵將也都是戰力強悍的邊軍,而朱棣又是九個塞王中最為雄才偉略的。所以,朱允炆在政治和軍事鬥爭上,顯然就還不是自己這位叔叔的對手。
其次,朱元璋時期已經把開國時功臣悍將都殺戮殆盡了,就留下老將耿炳文,守城還可以,要說統兵攻伐,和燕王比差太遠了。加上,朱允炆又比較腦殘,放著盛庸、平安和鐵鉉不用,總是對常敗將軍李景隆有著迷之自信,一次次把數十萬大軍交給他,然後又一次次敗個徹底,豈能不敗呢?
回覆列表
大凡皇帝被標籤“仁孝儒弱”這四字評語的時候,基本潛臺詞就是說這個皇帝是個“傻X”。
皇帝被稱為天子、君父,即表明了皇帝雖然是“人”,但更是“神”和“權”。仁孝雖然表明皇帝是個心腸很好的老闆,但同時也暗示了他沒什麼作為。這樣的帝王或胸無大志,或能力不足,死後大臣如何歌頌他的呢?想來想去,貌似脾氣不錯,那就是仁孝吧;儒弱這詞就是貶義了,說明皇帝大人耳根子軟,腦子不靈光,還膽小如鼠,總被欺負。一般後世這麼評價某個皇帝,大凡是這皇帝沒兒子或者改朝換代了,沒人替他說話了。
建文帝朱允文給世人的印象好像就是仁孝儒弱。他對大臣謙虛有理,很像他的父親朱標,對祖父朱元璋也很孝順。洪武皇帝的晚年,沒了馬皇后的管束,也沒了太子朱標的勸諫,更沒有人能真的理解他,聽他吐露心聲。那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英雄變得越來越神經質,甚至有點殺人狂的味道。對大臣殺,對犯錯誤的宮人也殺。朱允文後來就每天親自服侍自己的祖父,以免他胡亂殺人。從這些可以看出,朱允文確實仁孝。
說到儒弱,朱允文自幼讀聖賢書,禮遇讀書人,肯定身上有書呆子的儒性;朝廷的文臣武將給祖父殺的乾乾淨淨,九邊的叔叔們磨刀霍霍,時不時還搞一場聯合軍演,這讓朱允文每天都很煩躁,生怕哪天幾個叔叔聯合起來把自己推翻。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就愁的要死要活的,說他弱,也確實不誇張,成大事者,怎能如此做小婦人態!
但人都是有多面性的,所以評價一個人,尤其是皇帝,一般都是一大段的文字。套路大多是生卒年份、人物生平、世人評價等等。都是用客觀存在的實物去總結概括。用抽象詞彙總結一個皇帝,我覺得不會太準確。
在朱允文身上,有儒學生普遍的迂腐,跨不過道德這一關,但是也有一名帝王的果決,對於削藩這件事,他是不打折扣的,誰勸也不行。他不是儒弱,只不過是虛偽。他想既殺了朱棣,又不擔逼死叔叔的罪名(雖然沒人敢審判他),這種既當婊子,又立牌坊的毛病,最終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