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哥哨位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槍械子彈並非越多越好,大部分時刻30發的彈匣已經足夠使用,除非你一上來就存著把步槍當機槍用的心思,學遊戲裡那樣見面就橫掃、壓槍。
這方面各種射擊遊戲非常誤導人,自動步槍雖然有個“自動”功能,但不代表它們在任何時候都會被拿著掃射。現實中的掃射是射擊效率最低的一種打法,造成不必要的子彈浪費不說,還很容易造成槍管過熱。
沒有使用重型槍管的自動步槍,通常很難進行幾百發的連續射擊,士兵們也不可能在戰場上拿突擊步槍突突個沒完沒了。
所以,就算填滿100發子彈也沒用,你還得是該怎麼打怎麼打,正常的射擊根本沒必要用到100發彈匣。與其擔心火力的持續性,倒不如擔心如何做好戰術配合。
越戰時期,美軍甚至一度使用了20發的短彈匣,他們也認為這夠用了,後來才換了30髮長彈匣。
以AK-47來說,這杆老槍採用了7.62x39mm的M43步槍彈,這些子彈每顆都比花生米大,加上比彈頭直徑更大的藥瓶,塞個30發彈匣已經是極限了。
而且為了減輕子彈的貼合和抽殼阻力,M43彈不得不增加了錐度,錐度帶來了可靠性的提升,卻也增加了彈匣的長度和弧度。
M43彈微錐形彈殼設計使得可以使用廉價的鋼來代替黃銅製造彈殼(微錐形彈殼設計可以減小抽殼阻力,這對延展性不足的鋼材尤為重要),上、退彈故障率降低,同時也可以使用半月型彈匣以降低彈匣長度。
儘管人們可以透過改造來增加彈匣容量,比如上圖這位阿富汗大爺,他硬生生把彈容改成了90發,還拿出來賣,但實際上這種改造彈匣並不好用,要麼壓彈困難,要麼後面幾發供彈困難,往地上一趴還容易折壞。
在部隊玩過槍的應該都知道,突擊步槍彈匣平時一般不會填滿30發子彈,會留出2-3個餘位當做保養間隙,否則長時間這麼搞容易讓彈匣簧力疲軟,供彈無力。
如果非要想擁有能連續射擊的武器,那怎麼也不應該選擇自動步槍,不如拋開那支AK,換上RPK、RPD等輕機槍。這類班用機槍其實是重管自動步槍,它們表程遠火力猛,一口氣擼上萬發都不會問題。
總之,儘管某些步槍可以透過彈鼓增容,但我們還是應該推崇讓合適的裝備做合適的事,畢竟戰場不是兒戲。
-
3 # 青雲87036990
無論是五六式,八一式還是九五式都是槍族化設計,都有大容量的班機彈鼓可以通用,但考慮到重量和需求問題所以沒必要普及單兵使用,當然有需求的話配發給個人就不是問題。
回覆列表
步槍攜彈量並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適當,子彈多了彈匣就要大,否則容納不下這麼多的子彈。彈匣大了體積自然就會大,安裝到步槍上穩定性就差,重心也不平衡,同時,對於握持步槍也造成影響。還有就是重量,既不方便更換彈匣,也不方便攜帶,更不利於戰場上快速補充子彈,總體來說弊大於利,否則,早就這麼做了。
步槍彈匣通常都是30發左右,這是一個主流,小口徑子彈出現後有子彈數量增加趨勢,但並不過分,不會太多。二戰時期蘇聯的“波波莎”PPSh-41衝鋒槍曾經使用71發彈鼓,這對於步槍來說子彈攜帶量夠多的了,不過,二戰後蘇聯也開始採用30發彈匣,著名的AK-47系列步槍就是30發彈匣。波波沙41的大彈鼓和槍的重量達到了5.3公斤,這還是使用手槍彈,這對於士兵來說有點重了。“波波莎-41衝鋒槍打巷戰或者是遭遇戰挺好用,子彈多,火力持續性強,可是缺點也多,重量沉、體積大,不論是臥倒射擊,手持運動都不舒服,還好,蘇聯人手大,換作我們就不好用了,所以,50式採用了35發彈匣。
步槍彈匣裝彈量多帶來的後果除了重量增加,彈匣本身重量也要增加,否則容易變形。步槍作戰時對握持性有要求,儘量要重心平衡,否則人容易疲勞,影響射擊準確性。大容量彈匣補彈也費時費力,如果是30發彈匣,很短時間就可以壓滿一個彈匣,如果是100發彈匣,就要多費兩個30發彈匣的時間。另外,30發彈匣通常採用彈簧推送供彈,如果是100發彈匣供彈結構就複雜的多。彈匣大了攜帶也不方便,戰場上士兵要攜帶的東西很多,30發彈匣可以至於胸前,可以攜帶3~4個30發彈匣,不影響行動。如果是100發彈匣,胸部位置就不能攜帶,會影響臥倒,匍匐前進,運動。如果是誇在身體兩邊,又會與其它裝備搶地方,也不利於運動。
我們以56式班用機槍為例,一個彈鼓100發子彈,重量2.44公斤,機槍正手通常只帶一個安裝在槍上,行進作戰時,需要使用跨槍模式,只能是抵近射擊,不能據槍射擊,太沉了。而副手攜帶4個彈鼓,一個彈鼓一個包,要用專用的繩子固定起來背身上,在攜帶一把小鐵鍬,加上其他東西,累的氣喘吁吁,這還是不再攜帶武器的情況下。所以,彈匣真的不是子彈裝的越多越好,如果採用100發彈匣,攜帶彈匣數量自然會少,剩下幾發子彈你也得繼續使用它,此時就成了累贅了。彈匣都用完了,壓子彈可就費時間了,會貽誤戰機的,甚至等你正壓子彈時人家都過來了,這不成笑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