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布依族、侗族是中國的三個少數民族。三民族之間的相同點是在廣西省有分佈。侗族、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地區;而布依族部分在廣西有分佈。
苗族、布依族、侗族的風俗:
苗族:信仰萬物有靈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認為神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無論消災除病或求子求財等都祈求神靈與祖先保佑。祈求消災除邪時,由巫師驅鬼。祭神祭祖活動極為隆重,黔東南的“吃牯髒”(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還儺願”、“椎牛”、“吃豬”以及“趕鬼”、“吃鬼”、“祭鬼”等活動,耗費很大。此外,對自然物(大樹、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獻,以酒、肉、魚、雞、鴨、糯米等作祭品。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少數民族群眾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節日很多,各地的苗族過的節日不完全相同。黔東南部分地區和廣西融水縣盛行過“苗年”,在舊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有踩鼓、跳蘆笙、賽馬、鬥牛、“遊方”等活動。貴陽附近幾縣的苗族,每逢農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裝來到貴陽市噴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對歌談心,紀念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此外,苗族還有龍船節、花山節(五月初五)、吃新節(農曆六、七月間稻穀成熟時)、清明節、趕秋節(立秋)等等。雲南苗族幾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動,這種踩花山雖有迷信內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傳統性的群眾娛樂節日。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財產由男子繼承,主婦在家庭中享有較多的權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養。有的地區,有父子連名的習慣,子名在前,父名在後,平時都只呼本名,不連父名。由於受漢族宗法封建的影響,有的制定字輩、建立宗祠、修纂家譜。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青年透過“遊方”(黔東南)、“坐寨”(廣西融水)、“踩月亮”(雲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會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動,自由對歌,戀愛成婚。雲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擇配良偶。也有父母包辦婚姻的,一般透過親友撮合,講門當戶對。苗族婦女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特別在黔東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區苗族還有“還姑娘”、“轉房”、“妻姊妹婚”等習俗。
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盤江、紅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長褲,盛裝時著長衫,戴瓜皮帽。婦女則上著短衣,下著百褶裙或長褲,戴銀飾。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近20多年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創作繪製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而且色彩也趨於多樣化。
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及被面、門簾、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繡,更加風采迷人。
除蠟染之外,布依族民間傳統工藝還有扎染、織錦、刺繡、木雕、石雕、竹編等。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儘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託和養育之恩。
侗族: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託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繡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幹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曆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
苗族、布依族、侗族是中國的三個少數民族。三民族之間的相同點是在廣西省有分佈。侗族、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地區;而布依族部分在廣西有分佈。
苗族、布依族、侗族的風俗:
苗族:信仰萬物有靈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認為神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無論消災除病或求子求財等都祈求神靈與祖先保佑。祈求消災除邪時,由巫師驅鬼。祭神祭祖活動極為隆重,黔東南的“吃牯髒”(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還儺願”、“椎牛”、“吃豬”以及“趕鬼”、“吃鬼”、“祭鬼”等活動,耗費很大。此外,對自然物(大樹、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獻,以酒、肉、魚、雞、鴨、糯米等作祭品。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少數民族群眾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節日很多,各地的苗族過的節日不完全相同。黔東南部分地區和廣西融水縣盛行過“苗年”,在舊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有踩鼓、跳蘆笙、賽馬、鬥牛、“遊方”等活動。貴陽附近幾縣的苗族,每逢農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裝來到貴陽市噴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對歌談心,紀念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此外,苗族還有龍船節、花山節(五月初五)、吃新節(農曆六、七月間稻穀成熟時)、清明節、趕秋節(立秋)等等。雲南苗族幾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動,這種踩花山雖有迷信內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傳統性的群眾娛樂節日。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財產由男子繼承,主婦在家庭中享有較多的權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養。有的地區,有父子連名的習慣,子名在前,父名在後,平時都只呼本名,不連父名。由於受漢族宗法封建的影響,有的制定字輩、建立宗祠、修纂家譜。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青年透過“遊方”(黔東南)、“坐寨”(廣西融水)、“踩月亮”(雲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會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動,自由對歌,戀愛成婚。雲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擇配良偶。也有父母包辦婚姻的,一般透過親友撮合,講門當戶對。苗族婦女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特別在黔東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區苗族還有“還姑娘”、“轉房”、“妻姊妹婚”等習俗。
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盤江、紅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長褲,盛裝時著長衫,戴瓜皮帽。婦女則上著短衣,下著百褶裙或長褲,戴銀飾。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近20多年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創作繪製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而且色彩也趨於多樣化。
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及被面、門簾、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繡,更加風采迷人。
除蠟染之外,布依族民間傳統工藝還有扎染、織錦、刺繡、木雕、石雕、竹編等。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儘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託和養育之恩。
侗族: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託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繡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幹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曆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