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這個概念出現的比府要早很多,先秦時期就有州的名稱。傳說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分為九州,不過這裡的州更多是地理概念,和行政區劃關係不大,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實行的行政區劃制度是“郡縣制”,這是一種兩級行政區劃,但是,二級行政區是不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所以,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名為州,州設刺史,由中央管轄。到東漢時,州已經成為一級行政區劃,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之後各朝沿用這一體制。
漢朝滅亡後,先是三國亂世,後來西晉又不爭氣,所以中國進入長期亂世,到隋滅南陳後,中國才再度統一,隋朝一開始實行的行政區後,廢除了天下各郡,把郡改成了州,不過到了好古風的隋煬帝時期,又把州改回了郡,到了唐朝又改回州,當然,唐朝一級行政區是“道”。
那“府”呢?“府”作為行政區劃要晚很多,唐朝開元元年(713年),改雍州(唐朝都城長安城所在)為京兆府,是“府”作為行政區單位的開始。唐朝時,府在道以下,與州同級。一般設在京師、陪都和其他重要城市,如雍州設京兆府,洛州(洛陽城)設河南府,幷州(太原)設太原府,益州(成都)設成都府。
這個時候,其實“州”和“府”是同一級別,但是“府”地位更高,宋朝其實也延續的這一情況,宋朝一級行政區是路,宋朝二級行政區有四種,從高到低分為府州軍監四個檔次,宋朝的“府”一般都很重要,比如首都是東京開封府,還有三個陪都: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然後成都等大城市都是“府”,而一般的二級行政區則是“州”。
然而到了元朝,這是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代——行省制度出現,元朝的行省權力比宋朝的路大得多,所以“路”被降低為了二級行政區,於是元朝的行政區變成四個級別:行省——路——府/州——縣。但是“府”仍然比“州”要強。
可是,熟悉明清行政區劃的人應該知道,明清的行政區劃很多情況是這樣的:徐州府,杭州府,廣州府…
這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了,本來如果說徐州,那麼“徐”是地名,“州”屬於行政區劃名稱,但如果是“徐州府”,那“徐州”成了地名,而“府”成了行政區劃名。
這其實也是宋元開始的情況,宋朝就有了益州路,成都府路這種情況出現,而元朝更甚,二級行政級別後面都加了路,於是就有了黃州路,廬州路這種情況出現了,其實這也是一個歷史大勢,因為一開始大家習慣是單字地名,後來習慣雙字地名,所以以前的“州”這個表示行政的詞成了地名的一部分。
明朝也一樣,明初曾沿襲元朝的行中書省制,但後來深感不便,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進行了全面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然後“路”給廢了改成了“府”,成為主要二級行政區,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和直隸州,府以下有縣和屬州,各州以下有縣,這樣明朝比較混亂,形成了一個省府州縣四級制與省州縣,省府州三級制並存的大體格局。
因為元朝的二級行政區劃是“路”,“路”被改成了“府”,所以蘇州府,廬州府,徐州府這種情況大量出現,“府”成了二級行政區劃,而“州”已經不作為主要二級行政區(當然也有直隸州這種二級行政區劃,散州這種三級行政區劃等),成了地名的一部分。
明朝地圖,看到“某州府”之類的情況特別多
清朝和明朝的情況也差不多。
但是到了民國時期,行政區劃上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1913年,民國進行了“廢府存縣”,在中國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府”這一級別的行政區劃被廢了,只剩下縣,短暫的時間內,“州”作為地名幾乎消失(基本不存在“某州縣”這種怪異的地名),但後來引入了“市制”,“州”作為地名大量恢復。
“廢府存縣”,那府城怎麼辦?明清時期的府城其實也是縣的制度,這種縣叫附郭縣,比如廣州府廢了,廣州城區實際上是南海縣和番禺縣兩個附郭縣的行政區。
這一輪“廢府存縣”給中國後來的地名和行政區劃帶來極大影響,典型的是河南,看看這些地名有多少消失了。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將原有的“府”改製為縣,當時江蘇部分地方的縣推動市制,但皆被當時握有中央政權的北洋政府擋下,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暫行條例》公佈實施,廣州市政廳成立,廣州正式建市,成為中國首個市,然後全國各地實施市制的風氣漸盛,“市”才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劃。
於是,“某州市”這種地名在中國開始大量出現,不過要說明一點,中國現在的“地級市”屬於“廣義市”,和國外一些“市”不一樣(國外的市一般僅僅指狹義的市區形成的行政區),中國現在的“市”並不像“城市”,而更像古代的郡,州,府,是由一個大一些的城市加上很多小城市(縣城,縣級市)組成的行政區劃。
“州”這個概念出現的比府要早很多,先秦時期就有州的名稱。傳說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分為九州,不過這裡的州更多是地理概念,和行政區劃關係不大,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實行的行政區劃制度是“郡縣制”,這是一種兩級行政區劃,但是,二級行政區是不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所以,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名為州,州設刺史,由中央管轄。到東漢時,州已經成為一級行政區劃,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之後各朝沿用這一體制。
漢朝滅亡後,先是三國亂世,後來西晉又不爭氣,所以中國進入長期亂世,到隋滅南陳後,中國才再度統一,隋朝一開始實行的行政區後,廢除了天下各郡,把郡改成了州,不過到了好古風的隋煬帝時期,又把州改回了郡,到了唐朝又改回州,當然,唐朝一級行政區是“道”。
那“府”呢?“府”作為行政區劃要晚很多,唐朝開元元年(713年),改雍州(唐朝都城長安城所在)為京兆府,是“府”作為行政區單位的開始。唐朝時,府在道以下,與州同級。一般設在京師、陪都和其他重要城市,如雍州設京兆府,洛州(洛陽城)設河南府,幷州(太原)設太原府,益州(成都)設成都府。
這個時候,其實“州”和“府”是同一級別,但是“府”地位更高,宋朝其實也延續的這一情況,宋朝一級行政區是路,宋朝二級行政區有四種,從高到低分為府州軍監四個檔次,宋朝的“府”一般都很重要,比如首都是東京開封府,還有三個陪都: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然後成都等大城市都是“府”,而一般的二級行政區則是“州”。
然而到了元朝,這是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代——行省制度出現,元朝的行省權力比宋朝的路大得多,所以“路”被降低為了二級行政區,於是元朝的行政區變成四個級別:行省——路——府/州——縣。但是“府”仍然比“州”要強。
可是,熟悉明清行政區劃的人應該知道,明清的行政區劃很多情況是這樣的:徐州府,杭州府,廣州府…
這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了,本來如果說徐州,那麼“徐”是地名,“州”屬於行政區劃名稱,但如果是“徐州府”,那“徐州”成了地名,而“府”成了行政區劃名。
這其實也是宋元開始的情況,宋朝就有了益州路,成都府路這種情況出現,而元朝更甚,二級行政級別後面都加了路,於是就有了黃州路,廬州路這種情況出現了,其實這也是一個歷史大勢,因為一開始大家習慣是單字地名,後來習慣雙字地名,所以以前的“州”這個表示行政的詞成了地名的一部分。
明朝也一樣,明初曾沿襲元朝的行中書省制,但後來深感不便,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進行了全面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然後“路”給廢了改成了“府”,成為主要二級行政區,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和直隸州,府以下有縣和屬州,各州以下有縣,這樣明朝比較混亂,形成了一個省府州縣四級制與省州縣,省府州三級制並存的大體格局。
因為元朝的二級行政區劃是“路”,“路”被改成了“府”,所以蘇州府,廬州府,徐州府這種情況大量出現,“府”成了二級行政區劃,而“州”已經不作為主要二級行政區(當然也有直隸州這種二級行政區劃,散州這種三級行政區劃等),成了地名的一部分。
明朝地圖,看到“某州府”之類的情況特別多
清朝和明朝的情況也差不多。
但是到了民國時期,行政區劃上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1913年,民國進行了“廢府存縣”,在中國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府”這一級別的行政區劃被廢了,只剩下縣,短暫的時間內,“州”作為地名幾乎消失(基本不存在“某州縣”這種怪異的地名),但後來引入了“市制”,“州”作為地名大量恢復。
“廢府存縣”,那府城怎麼辦?明清時期的府城其實也是縣的制度,這種縣叫附郭縣,比如廣州府廢了,廣州城區實際上是南海縣和番禺縣兩個附郭縣的行政區。
這一輪“廢府存縣”給中國後來的地名和行政區劃帶來極大影響,典型的是河南,看看這些地名有多少消失了。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將原有的“府”改製為縣,當時江蘇部分地方的縣推動市制,但皆被當時握有中央政權的北洋政府擋下,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暫行條例》公佈實施,廣州市政廳成立,廣州正式建市,成為中國首個市,然後全國各地實施市制的風氣漸盛,“市”才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劃。
於是,“某州市”這種地名在中國開始大量出現,不過要說明一點,中國現在的“地級市”屬於“廣義市”,和國外一些“市”不一樣(國外的市一般僅僅指狹義的市區形成的行政區),中國現在的“市”並不像“城市”,而更像古代的郡,州,府,是由一個大一些的城市加上很多小城市(縣城,縣級市)組成的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