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豐富奇特、語言瑰麗奇峭。
李賀是中唐時期傑出詩人。他的詩風格瑰麗奇峭,意像繁密跳脫,用字晦澀冷豔,給人以夢的迷幻、鬼的意境,被譽為唐詩的一朵奇葩。
李賀喜用濃墨重彩的語言,構成詩中斑斕絢麗的意境。他的《雁門太守行》,動靜結合,聲色俱全,立體感極強,他如油畫家般善用光線的強弱,色彩的冷暖,以構成鮮明的對比,給人感觀以強烈的刺激。李賀用極穠豔之詞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與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相互交織,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他藉助豐富的想象給事物抹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並凸現它們的多層次性。為使畫面更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奇詭而又妥帖,構成渾融蘊藉而富有情思的意境。
李賀詩篇裡獨特的色彩描寫,與他的生活經歷及豐富的想象力密切相關。這也反映了他的生活經驗與創作經驗內化為心靈乃至生命的體驗,再外化為具體的藝術形式的過程。從李賀的創作看,以十九歲應舉為界,可分兩個階段。應舉前,他雖是宗室鄭王之後,但家道早衰,難借門蔭入仕,故而他常以體弱多病之軀苦讀苦吟,以達到仕進的目的。他此間所著篇什的內容,傷感成分較少。這也與他當時被地主階級排斥於榮耀的生活之外,思想感情上又沒有真正地貼近人民,對社會也缺乏深刻理解有關。應舉受毀後,惡勢力直面撲來,促使他猛然覺醒,詩風亦隨之突變。濃烈的傷感、煩惱、頹喪、冷峻等情緒深入其所著詩篇,此正其詩的“鬼氣”、“冷澀”之所來緣由,也是支配他創作的感情基礎。李賀恃才自負而仕途不順,終身抑鬱,滿腹憤懣牢騷無處可發洩,故而作詩時用心去觀察、感受人間色彩,並賦予各色彩以自己獨特的氣質、感情、思想品格,竭力表現強烈而獨特的自我感受,把自身經驗提升為體驗,旨在釀造一種獨特悽清幽冷的精神氛圍,抒法內心的鬱悶和哀痛。他所選色彩及素材,是與其心靈活動密切相關的,它是詩人心靈體驗的外化,受到其心理意向結構的深刻、隱秘、曲折的影響。
李賀早慧且勤奮,讀古書很多,他的青少年時期,就是在每況愈下的家庭中,努力讀書,勤奮寫作中度過的。李賀的詩中喜用典用事,且用得自然靈活,信手拈來,也正是他自身積累的結果。《雁門太守行》中引用“易水”、“黃金臺”的悲壯典故,描繪低沉衰颯聲音與色彩又多是押仄聲韻,從而構成作品的悲涼氣氛。這悲涼,是詩人意向結構外化的結果。生活積累的材料慧影響到作品的形象外貌,收挫後的體驗會產生的特殊的固定效力,深刻的人生體驗才構成作品的靈魂。
李賀之詩慣用通感刻畫幽冷意象,且多挾悲風。如“霜重鼓寒聲不起”(《雁門太守行》),聽覺和觸覺相通,天氣陰冷,連鼓聲聽起來也滿蘊涼意。這是在他個人境遇中的缺失性體驗與崇高性體驗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藩鎮割據是中唐時代最大的禍患之一,李賀身為皇族後裔,但卻由遭人誹謗而未能進士及第,他一生不得意,空有凌雲之志而無處施展。即便如此,他內心深處那種“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之心,仍是異常強烈,這是詩人在現狀刺激下產生的崇高體驗,是他仕途受挫後的異常體驗,其中還滲透著他強烈的獻身衝動。詩人無時不向往祖國的統一,國祚的中興。他在《南園·其一》中“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抒發了投筆從戎,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他空有成就動機,卻無此機遇,他心中的憤慨,使他不可遏制地道出心中的崇高理想。在《雁門太守行》中,詩人以激越的調子,對平叛將士的英勇戰鬥和頑強不屈精神進行了描寫和歌頌。
李賀在摭採眾長的同時力求創新而形成新詩風。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文運動的影響,古文運動提倡讀好書,反對浮靡的文風,提倡“惟陳言之務去”。李賀雖不寫古文,但從他的詩作看,他切實地接受了這一進步思想。他在《贈陳商》一詩裡說陳商“學為堯舜文,時人責衰偶”,就是例證。楚辭的一些特點,如辭彩奇麗,想象豐富,引用神話傳說等以寓意抒情……亦為李賀所繼承。杜牧在《李長吉歌詩敘》中指出李賀詩“蓋騷之苗裔”,歷代評詩者對此亦多持肯定態度。此外,古樂府的形式與內容,梁代宮體的雕琢蔓藻,文字綺麗,李白異想天開的想象,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煉字功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李賀的創作,促使他形成了獨特的詩風。
李賀的生活經驗和創作經驗使他的詩作奇詭澀晦,充滿悲涼氣息;從他的日常生活經驗內化而來的心靈性體驗,如崇高性體驗與缺失性體驗;他對於古人及近人的學習與再創造,成就了他的詩風,成就了李賀這個傳奇。
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豐富奇特、語言瑰麗奇峭。
李賀是中唐時期傑出詩人。他的詩風格瑰麗奇峭,意像繁密跳脫,用字晦澀冷豔,給人以夢的迷幻、鬼的意境,被譽為唐詩的一朵奇葩。
李賀喜用濃墨重彩的語言,構成詩中斑斕絢麗的意境。他的《雁門太守行》,動靜結合,聲色俱全,立體感極強,他如油畫家般善用光線的強弱,色彩的冷暖,以構成鮮明的對比,給人感觀以強烈的刺激。李賀用極穠豔之詞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與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相互交織,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他藉助豐富的想象給事物抹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並凸現它們的多層次性。為使畫面更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奇詭而又妥帖,構成渾融蘊藉而富有情思的意境。
李賀詩篇裡獨特的色彩描寫,與他的生活經歷及豐富的想象力密切相關。這也反映了他的生活經驗與創作經驗內化為心靈乃至生命的體驗,再外化為具體的藝術形式的過程。從李賀的創作看,以十九歲應舉為界,可分兩個階段。應舉前,他雖是宗室鄭王之後,但家道早衰,難借門蔭入仕,故而他常以體弱多病之軀苦讀苦吟,以達到仕進的目的。他此間所著篇什的內容,傷感成分較少。這也與他當時被地主階級排斥於榮耀的生活之外,思想感情上又沒有真正地貼近人民,對社會也缺乏深刻理解有關。應舉受毀後,惡勢力直面撲來,促使他猛然覺醒,詩風亦隨之突變。濃烈的傷感、煩惱、頹喪、冷峻等情緒深入其所著詩篇,此正其詩的“鬼氣”、“冷澀”之所來緣由,也是支配他創作的感情基礎。李賀恃才自負而仕途不順,終身抑鬱,滿腹憤懣牢騷無處可發洩,故而作詩時用心去觀察、感受人間色彩,並賦予各色彩以自己獨特的氣質、感情、思想品格,竭力表現強烈而獨特的自我感受,把自身經驗提升為體驗,旨在釀造一種獨特悽清幽冷的精神氛圍,抒法內心的鬱悶和哀痛。他所選色彩及素材,是與其心靈活動密切相關的,它是詩人心靈體驗的外化,受到其心理意向結構的深刻、隱秘、曲折的影響。
李賀早慧且勤奮,讀古書很多,他的青少年時期,就是在每況愈下的家庭中,努力讀書,勤奮寫作中度過的。李賀的詩中喜用典用事,且用得自然靈活,信手拈來,也正是他自身積累的結果。《雁門太守行》中引用“易水”、“黃金臺”的悲壯典故,描繪低沉衰颯聲音與色彩又多是押仄聲韻,從而構成作品的悲涼氣氛。這悲涼,是詩人意向結構外化的結果。生活積累的材料慧影響到作品的形象外貌,收挫後的體驗會產生的特殊的固定效力,深刻的人生體驗才構成作品的靈魂。
李賀之詩慣用通感刻畫幽冷意象,且多挾悲風。如“霜重鼓寒聲不起”(《雁門太守行》),聽覺和觸覺相通,天氣陰冷,連鼓聲聽起來也滿蘊涼意。這是在他個人境遇中的缺失性體驗與崇高性體驗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藩鎮割據是中唐時代最大的禍患之一,李賀身為皇族後裔,但卻由遭人誹謗而未能進士及第,他一生不得意,空有凌雲之志而無處施展。即便如此,他內心深處那種“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之心,仍是異常強烈,這是詩人在現狀刺激下產生的崇高體驗,是他仕途受挫後的異常體驗,其中還滲透著他強烈的獻身衝動。詩人無時不向往祖國的統一,國祚的中興。他在《南園·其一》中“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抒發了投筆從戎,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他空有成就動機,卻無此機遇,他心中的憤慨,使他不可遏制地道出心中的崇高理想。在《雁門太守行》中,詩人以激越的調子,對平叛將士的英勇戰鬥和頑強不屈精神進行了描寫和歌頌。
李賀在摭採眾長的同時力求創新而形成新詩風。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文運動的影響,古文運動提倡讀好書,反對浮靡的文風,提倡“惟陳言之務去”。李賀雖不寫古文,但從他的詩作看,他切實地接受了這一進步思想。他在《贈陳商》一詩裡說陳商“學為堯舜文,時人責衰偶”,就是例證。楚辭的一些特點,如辭彩奇麗,想象豐富,引用神話傳說等以寓意抒情……亦為李賀所繼承。杜牧在《李長吉歌詩敘》中指出李賀詩“蓋騷之苗裔”,歷代評詩者對此亦多持肯定態度。此外,古樂府的形式與內容,梁代宮體的雕琢蔓藻,文字綺麗,李白異想天開的想象,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煉字功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李賀的創作,促使他形成了獨特的詩風。
李賀的生活經驗和創作經驗使他的詩作奇詭澀晦,充滿悲涼氣息;從他的日常生活經驗內化而來的心靈性體驗,如崇高性體驗與缺失性體驗;他對於古人及近人的學習與再創造,成就了他的詩風,成就了李賀這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