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是一個古代傳說中的美女。 古代有洛水,是一條神奇的河流,它發源於陝西,但關於它的那些有聲有色的故事,卻都在河南,在洛陽。河出圖,洛出書。洛出書的地方,就在洛寧縣,所以自古以來洛河就被視為神河。伏羲氏的女兒宓妃,相傳溺死於洛水,遂成了洛水之神。 《淮南子》中記載,伏羲氏之女洛神嫁於河伯為妻,但河伯不賢,與水族女神私通,洛神與后羿情深。河伯與后羿大戰於天庭,天帝震怒,將洛神貶落凡間......洛神轉世之後,為美女甄宓,曹操攻下鄴城之後,將甄宓一家接入司空府,奉作上賓。曹子建、曹子桓即曹丕兩人同時鍾情甄宓,最後,兩人由好兄弟變成大仇人。種種因素之下,丕登上帝位,甄宓為後,另外丕又娶郭儇為妃,郭儇不甘為妃,於是同司馬懿設計害死甄宓。另一方面,植與甄芙兩廂情閱,甄后逝後數年,植在洛水之濱又見甄宓...... 《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十一《蕭曠》篇和《類書》卷三十二《傳奇》篇,都記述著蕭曠與洛神女豔遇一節。洛神女說:“妾,即甄后也……妾為慕陳思王之才調,文帝怒而幽死。後精魂遇於洛水之上,敘其冕抑。因感而賦之。” 曹植在《洛神賦》中這樣寫她的姿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真是形象鮮明,色彩豔麗,令人目不暇接。 李商隱在他的詩作之中,曾經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節,甚至說:“君王不得為天下,半為當時賦洛神。” 至於曹植《洛神賦》中所寫“洛神”為何人,自古爭論不一。從史實角度出發,我認為比較有根據的說法應是指曹丕的妃子甄宓,據說曹植對她仰慕不已,但無奈倫理道德不可逾越(甄宓是他的嫂子),及至宓妃讒死,曹植極為傷悲,故作《洛神賦》,以“洛神”代指宓妃,以示懷念和讚頌。這篇文章辭藻華麗,溢美之情流於言表,乃是賦體的典範之作。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寫的著浪漫主義名篇。原名《感鄄賦》(也有說是感甄賦) 寫的誰,民間傳說是這樣的: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面,十分悽慘。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 也有說法是:,《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並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因此是“感甄”。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 但是人們更願意相信曹植是為了一段悽美的愛情而作此賦。 而真正的洛神又有另一段傳說: 宓(fú)妃(fēi) 為洛神的名字,乃后羿之妻。 傳說,宓妃原是伏羲氏最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當中,並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 這天,大夥兒勞動之餘,宓妃拿起七絃琴,奏起優美動聽的樂曲來。不巧,這悠揚的琴聲被黃河裡的河伯聽到,便潛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於是河伯化成一條白龍,在洛河裡掀起軒然大波,吞沒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宮,終日鬱鬱寡歡,只好用七絃琴排遣愁苦。這時,后羿來到了宓妃的身邊。后羿聽說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氣憤,將宓妃解救出深宮,回到有洛氏中間,並與宓妃產生了愛情。那河伯本來就窩了一肚子火,聽說了后羿宓妃之間的戀情,更是惱羞成怒。他化作一條白龍潛入洛河,吞噬了許多田地、村莊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倉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對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兒去告狀。天帝早就知道了所發生的一切,並不向著河伯說話,河伯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與宓妃的事了。 從此,后羿與宓妃這對情侶便在洛陽居住下來,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後來,為表彰他們,天帝還封后羿為宗布神,宓妃為洛神。
“洛神”是一個古代傳說中的美女。 古代有洛水,是一條神奇的河流,它發源於陝西,但關於它的那些有聲有色的故事,卻都在河南,在洛陽。河出圖,洛出書。洛出書的地方,就在洛寧縣,所以自古以來洛河就被視為神河。伏羲氏的女兒宓妃,相傳溺死於洛水,遂成了洛水之神。 《淮南子》中記載,伏羲氏之女洛神嫁於河伯為妻,但河伯不賢,與水族女神私通,洛神與后羿情深。河伯與后羿大戰於天庭,天帝震怒,將洛神貶落凡間......洛神轉世之後,為美女甄宓,曹操攻下鄴城之後,將甄宓一家接入司空府,奉作上賓。曹子建、曹子桓即曹丕兩人同時鍾情甄宓,最後,兩人由好兄弟變成大仇人。種種因素之下,丕登上帝位,甄宓為後,另外丕又娶郭儇為妃,郭儇不甘為妃,於是同司馬懿設計害死甄宓。另一方面,植與甄芙兩廂情閱,甄后逝後數年,植在洛水之濱又見甄宓...... 《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十一《蕭曠》篇和《類書》卷三十二《傳奇》篇,都記述著蕭曠與洛神女豔遇一節。洛神女說:“妾,即甄后也……妾為慕陳思王之才調,文帝怒而幽死。後精魂遇於洛水之上,敘其冕抑。因感而賦之。” 曹植在《洛神賦》中這樣寫她的姿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真是形象鮮明,色彩豔麗,令人目不暇接。 李商隱在他的詩作之中,曾經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節,甚至說:“君王不得為天下,半為當時賦洛神。” 至於曹植《洛神賦》中所寫“洛神”為何人,自古爭論不一。從史實角度出發,我認為比較有根據的說法應是指曹丕的妃子甄宓,據說曹植對她仰慕不已,但無奈倫理道德不可逾越(甄宓是他的嫂子),及至宓妃讒死,曹植極為傷悲,故作《洛神賦》,以“洛神”代指宓妃,以示懷念和讚頌。這篇文章辭藻華麗,溢美之情流於言表,乃是賦體的典範之作。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寫的著浪漫主義名篇。原名《感鄄賦》(也有說是感甄賦) 寫的誰,民間傳說是這樣的: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面,十分悽慘。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 也有說法是:,《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並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因此是“感甄”。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 但是人們更願意相信曹植是為了一段悽美的愛情而作此賦。 而真正的洛神又有另一段傳說: 宓(fú)妃(fēi) 為洛神的名字,乃后羿之妻。 傳說,宓妃原是伏羲氏最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當中,並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 這天,大夥兒勞動之餘,宓妃拿起七絃琴,奏起優美動聽的樂曲來。不巧,這悠揚的琴聲被黃河裡的河伯聽到,便潛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於是河伯化成一條白龍,在洛河裡掀起軒然大波,吞沒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宮,終日鬱鬱寡歡,只好用七絃琴排遣愁苦。這時,后羿來到了宓妃的身邊。后羿聽說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氣憤,將宓妃解救出深宮,回到有洛氏中間,並與宓妃產生了愛情。那河伯本來就窩了一肚子火,聽說了后羿宓妃之間的戀情,更是惱羞成怒。他化作一條白龍潛入洛河,吞噬了許多田地、村莊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倉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對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兒去告狀。天帝早就知道了所發生的一切,並不向著河伯說話,河伯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與宓妃的事了。 從此,后羿與宓妃這對情侶便在洛陽居住下來,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後來,為表彰他們,天帝還封后羿為宗布神,宓妃為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