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69396075328

    本詩很可能作於出塞作戰期間,其寫作時間要早於前一首。詩寫出塞以後的戰爭生活及其切身感受。

    “漢虜未和親,憂國不憂身。”和親:本指與敵議和,結為姻親,各守自己的疆土。這兩句是說,漢族和突厥一直處於戰爭狀態,這次自己又將冒死赴敵,捨身報國。

    詩的開頭就顯示出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操。詩人一生大半時間在戎馬生涯中度過的。楊素因為擁立隋煬帝這樣的暴君。正史中評價不高,而作為詩人的楊素忠君、孝友之心隨處可見。

    “握手河梁上,窮涯北海濱。”河梁:橋樑。握手:攜手。窮涯:遠去邊地。北海:即今之貝加爾湖。這兩句是說,詩人告別朋友,遠赴戎機。

    “據鞍獨懷古,慷慨感良臣。”這兩句是說,詩人騎在馬背上撫今思昔,感慨良多,並以“良臣”自期。

    楊素是隋朝開國元勳,對隋文帝的政治、經濟改革有突出的貢獻,稱他為隋朝的良臣,他是當之無愧的。

    “歷覽多舊跡,風日慘愁人。”這兩句是說面對舊戰場,詩人露出慘慼的神情。詩人曾兩次出兵塞外,“舊跡”可能指上次出征的舊蹤跡,更可能指百餘年來突厥與漢人作戰的遺蹟。

    “荒塞空千里,孤城絕四鄰。”這兩句是說,荒塞已自蕭索,何況又空在千里之外;孤城已自伶仃,旁邊有沒有四鄰。這裡以加倍的寫法,渲染了塞外的冷落荒涼和悽清。

    “樹寒偏易古,草衰恆不春。”這兩句是說,樹木是光禿禿的多,草是枯萎的日子長。這兩句緊扣北國高寒地帶的特點,寒林、衰草把這古戰場的蕭瑟景象更形象深刻的凸顯出來。

    “交河明月夜,陰山苦霧辰。”交河:古城名。《漢書·西域傳》:“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陰山:山名,為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的統稱。這兩句是說,從軍在外,無論是交河的明月夜,還是陰山的濃霧天氣,都經歷過。這兩句更以時空的轉換,概括寫出整個出塞的從軍生活:動盪和艱辛。交河、陰山都是抗擊匈奴的古戰場,隋時交河屬於西突厥,陰山屬於東突厥。楊素兩次出塞,有可能到過這兩處地方。

    “雁飛南入漢,水流西咽秦。”這兩句是說,從軍北國,見大雁南飛,水流西歸。詩人不免產生思歸之情,但這是含蓄的。

    “風霜久行役,河朔備艱辛。”這兩句是說,飽受從軍跋涉之苦,久戍邊地,懷鄉之情油然而生。

    “薄暮邊聲起,空飛胡騎塵。”這兩句是說,薄暮時分,邊地特有的肅殺之聲又起,敵人的騎兵來了, 一場惡戰又將開始。這兩句是結尾,與詩的開頭“漢虜未和親,憂國不憂身”作了很好的迴應。胡塵為掃,自然無以為家。以景結情,蘊藉有味。

    楊素的《出塞二首》對唐代邊塞詩的影響,是有跡可尋的。反映戰爭的詩,《詩經》中已有多首,反映民族矛盾、民族戰爭的詩,南北朝時亦已有之,但這些詩人大多並無出塞戍邊的經歷,詩的內容和深度廣度不夠,藝術價值也不很高。能以詩歌寫自身出塞征戰的感受的,當自楊素開始。詩中如“雁飛南入漢,水流西咽秦”,意念雖有些模糊,卻寫出了徵人朦朧而又細膩的感情,真切而感人。楊素的《出塞》二首、薛道衡和虞世基的和作、隋煬帝的《邊塞詩》......這就在隋代詩壇上形成一個小小的詩人群(如果算不上一個詩派的話)。與盛唐邊塞詩派相比,楊素本人的戰爭體驗並不在高適、岑參之下,詩的題材廣度已經與唐人相似。儘管其流傳至今的邊塞詩作僅此二首,但詩中寫了邊塞風光、行軍作戰的艱苦生活,又抒發了其報國忘身的愛國情感,故說他是盛唐邊塞詩派的先驅並不為過。

    就詩風轉變的角度而言,這兩首《出塞》也自有其價值,楊素“幽思健筆,詞氣清蒼。”(《說詩晬語》)。這組詩與楊素流傳至今的其它詩作一起,起衰中立,以雄深雅健之筆,力矯齊梁柔靡之風,給隋代詩壇帶來了生氣,成為陳子昂之前隋唐詩壇轉變詩風的代表作家之一。

    《出塞二首·其二》楊素

    漢虜未和親,憂國不憂身。

    握手河梁上,窮涯北海濱。

    據鞍獨懷古,慷慨感良臣。

    歷覽多舊跡,風日慘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絕四鄰。

    樹寒偏易古,草衰恆不春。

    交河明月夜,陰山苦霧辰。

    雁飛南入漢,水流西咽秦。

    風霜久行役,河朔備艱辛。

    薄暮邊聲起,空飛胡騎塵。

    作者簡介:

    楊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處道。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曾參加平定北齊之役。他與楊堅(隋文帝)深相結納。楊堅為帝,任楊素為御史大夫,後以行軍元帥率水軍東下攻陳。滅陳後,進爵為越國公,任內史令。楊廣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國公。去世後諡曰景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底線一般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