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速閱讀推動者

    小小的廚房,也有著教育引導的契機。比如,對在吃飯時經常扯皮的孩子,如果早上他又不認真吃飯了,父母結合“我資訊”,以尊重的態度告訴他:“我們家一日三餐時才會有飯吃,因為我不想整天做飯,我還有其他事情要做。而且,我也不會給你零食吃,因為我不想你身體不好。所以,你現在不吃飯,中午才會有飯吃了喲,你想想會不會餓的。”然後,就由孩子自己決定吃不吃了。至於吃多少,不妨採用這個辦法——給他盛一碗正常情況下的飯量。然後再給他一個空碗,他自己往空碗裡面盛飯。這樣既可以他自己決定吃多少,吃不完的又幹淨,下頓繼續吃,不用倒掉浪費。 如果孩子仍然選擇不吃,快中午時,他餓了,開始吵著要吃東西。如果父母說:“我早就警告你了,你自己不聽,怪誰呢?”或者:“你現在嚐到不吃飯的滋味了吧,你以後知道該怎麼辦了吧?”當大人說教或叱責時,孩子就會停止體驗自然後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抵擋大人的責難上,心中充滿怨恨或逆反。因此,父母只需抱以堅定而和善的態度,先對孩子給予同情和理解:“我想肚子餓了的滋味肯定很難受”,擁抱一下他,讓他感覺好起來後,再轉移注意力:“我們中午就會開飯的,我相信你能堅持到中午,你可以玩玩具或畫畫,轉移注意力,暫時忘記餓的滋味。”如果孩子發脾氣,堅決要求吃其他東西,家長可以走到另一間屋去,直到雙方冷靜下來。在孩子認真吃了午飯後,家長再用啟發式問題來幫助孩子探討他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如:“你感覺怎樣?怎樣避免自己再捱餓呢?”如此一來,孩子體驗到幾次自然後果,汲取了教訓,以後在吃飯時就會認真吃飯,並明白什麼叫“後果”,培養責任感。這個事例說明了自然後果在教育中的作用。後果可以分為自然和邏輯後果兩種。自然後果是指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和借題發揮。如忘記帶雨傘就會淋雨,忘記穿外套就會感冒等等。當大人說教或叱責,說“我早就告訴你了,你自己不聽”,或者以其他任何行為把責難、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的體驗之上時,就是在借題發揮,會阻礙孩子在體驗自然後果的過程中的自然學習,因為此時孩子會停止體驗自然後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抵擋大人的責難上,心中充滿怨恨或逆反。但有些情況不宜採用自然後果,如孩子處於危險中、花時間訓練、自然後果影響到他人權利、自然後果在孩子看來不是什麼問題時。 再比如,孩子在父母做飯時,也在廚房不停地搗鼓這搗鼓那,出於擔心刀具或火苗對孩子的傷害,也出於孩子影響了父母做飯,家長可能就會生氣,要求孩子到一邊兒去,但孩子不聽,仍對廚房充滿興趣,又去拿鍋鏟,家長在說教無效的情況下就可能會大聲喝斥,甚至一巴掌打在孩子手上。但孩子會不會贊同地想:“對,這是我應得的,這會讓我接受教訓,以後不再影響大人做事情了”?肯定不會,相反,他會憤恨反抗或傷心難受。而採用邏輯後果的家長可能就會這樣做:“看來你挺喜歡在廚房玩?我一個人做飯也覺得沒趣。乾脆這樣吧,你來幫我掐菜,掐完菜後,我可以給你一些不鏽鋼碗,你當做飯的玩具玩,但不玩後要自己收撿好。”透過這種處理方式,將孩子的行為轉向一個有貢獻的行為,既滿足了他對廚房的好奇心,又培養了他的家務能力,還增進了親子關係。這個事例說明了邏輯後果在教育中的作用。邏輯後果要求另外的人介入其中 ,將孩子的行為轉向一個有貢獻的行為,並滿足“相關、尊重並有幫助、合理、情況允許時預先告知” 四個條件,才會避免懲罰,並讓孩子在邏輯後果中學會承擔責任,解決問題。所以,邏輯後果又叫轉移孩子的行為。但我們要當心邏輯後果,因為父母給孩子提出的大多數邏輯後果只是經過拙劣偽裝的懲罰。孩子在受到懲罰時,可能會停止行為,但僅是出於恐懼和害怕,而不是因為有了對與錯的概念。一些孩子會認定自己是壞人或沒用,不接納自我,成為一個恭順依賴,懦弱膽小,自卑退縮的討好者;有些孩子則可能琢磨著以後怎麼打敗你,或者將來怎樣才不被你抓到,變成一個怨恨仇視,暴躁叛逆,欺騙隱瞞的破壞者。所以,父母在懲罰孩子時,如果想到孩子們不會把心思集中在招致自己受到懲罰的行為上,而是對懲罰他們的人充滿了怨恨,或者感到自己很屈辱;同時不再僅僅滿足於它帶來立竿見影的制止效果,而是考慮到它帶來的長期效果——讓孩子自卑或反叛,把注重於後果轉化為關注解決問題時,就會在發展孩子自我能力方面有所進步。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牛奶灑在了地上,出於懲罰目的的父母因為更看重地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代價,而不是從自己的行為中學習,所以就會斥責:“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做事總是這樣毛躁。今天不準喝牛奶了,不然你老不長記性。”有時,性急的父母還會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但採用邏輯後果的父母往往把錯誤看作是學習的機會,所以他不會責備孩子,只會說一句:“哎呀,現在怎麼辦呢?”用一句問話,引導孩子自己把弄髒的桌子和地板擦洗乾淨,從而把注重於後果轉化為關注解決問題,教會孩子承擔責任、解決問題並掌握生活技能。 (觀點引自《正面管教》,【美】簡.尼爾森著,玉冰譯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手機正在毀掉當代年輕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