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俚伢子
-
2 # 阿明鄉村行
改管就是改善改進茶園管理的意思。墾覆後,每年中耕的同時,在春節左右和秋茶前分別追肥一次,隔年再深耕一次,在10-11月份深施基肥,同時在茶園用紫雲英和黃豆進行套種,養、剪、採結合進行綜合管理,培養樹冠,作好除草、抗旱及病蟲害防治工作。
-
3 # 光照人有機茶
荒蕪了幾年的茶園,其實對於茶樹來說未必是壞事,相反還有助於茶樹的品質的提升。
首先,茶園在荒蕪的這幾年,透過自我調節,提高了免疫力。
其次,整個茶園也能達到生態平衡,可減少病蟲害。
最後,每年枯萎的雜草還能給茶樹提供天然的綠肥,對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
如果想一直保持茶葉品質:
首先,可以採用人工將雜草割下,放在茶樹下作為綠肥。
其次,可以將茶葉進行適當的修剪,增加茶葉的產量和質量。
還需適當的追肥和灌溉,因為破壞原生態的環境,不管是水分還是養分都會相應的減少。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
4 # 峰哥說茶
有荒蕪的茶園可是好事,這種茶園透過改善管理,大多能產出好茶葉,最起碼是綠色生態無農殘的!
怎麼辦?一是人工除草,必須用刀砍鋤挖,不打除草劑!二是翻剷土壤,荒蕪之地肯定土壤板結,不利於根部吸水吸肥,所以要鬆土翻地!三是適當追肥澆水。如果茶地土壤缺肥嚴重,就必須追肥,但不能用化肥,最好用羊糞、雞糞等農家肥!茶地太乾可適當澆水。四是修剪茶樹,多餘小枝條要去掉。
-
5 # 義芳君說茶
這可是幾代人的心血啊!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荒蕪的茶園基本上是人工開墾,後來因各種原因被拋荒,大致可以分成這兩類:
其一,主人常年不在家,茶園“被主動”荒廢。這些茶園裡不乏一些優質的高山茶園,地理位置好,生態環境佳。
其二,茶園比較偏遠,土地較為貧瘠,低質低產,加之現在勞力不足,管理成本偏高,主人便主動放棄,成了荒野茶。
對於這些荒蕪的茶園,近年來也有一些有志之士及愛茶人“慧眼識茶”,按照生態有機茶園標準,進行有的放矢改造或修復,讓其重新煥發出生機。
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其一,改善茶園生態環境。
多年拋荒,沒有管理,當務之急應該先搞好茶園的基礎設施,例如:修整茶園道路,剪除雜草,砌築潰散的茶壟;整理好蓄水池、排水溝等管道,防止水土流失或乾旱季節,無水可用。
另外,茶園周邊的生態環境也需重新梳理,可以在茶園周邊間種一定數量的灌木型樹木,人工創造有利於茶樹生長的“茶園小氣候”。
其二,改善茶樹樹種結構。
長期拋荒,對於中小葉的灌木種茶樹來說,容易因光照、土壤等因素,長勢稀疏或凌亂、粗老,應及時進行茶樹修剪或直接進行臺刈。
當然,如果茶齡太老,也可以考慮“改植換種”,全部一次性連根挖除,重新規劃,栽植新樅。
其三,改善茶園的土壤肥力。
應該充分利用茶園周邊的有機腐蝕物,透過深翻培土,疏鬆土壤,促進茶樹生長,可以將一些農家肥、雜草、落葉、茶梗等填入,再培上新土,達到保持土壤松疏,增加土壤有機質,以達到改善茶園土壤肥力的目的。
說到這裡,不禁讓我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掀起的一輪茶園開荒潮。當時,鄰里鄉親集體出動,每天早出晚歸,掄起鋤頭就奔著山上去,一壟一壟的茶園沿著山勢,階梯分佈,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勢。
如今,思之,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激情澎湃的時代……
回覆列表
根據荒蕪茶園形成的原因,現階段狀況以及阻礙茶樹優質高產的各項因素,對其改造應從以下五個技術要點出發:除雜、改樹、改土、改肥、改管,在這裡我們歸納簡稱為“一除四改”。
除雜除雜可分兩步走:首先用砍刀砍除地面雜草,雜木,隨後墾覆結合,把各種雜草雜木的地下根莖徹底清除。
改樹改造樹冠的主要目的是剪除喪失活力的老枝,激發新枝催吐嫩芽。可視茶樹長勢分別採取臺刈(讀yì,割的意思)或者重修剪。對於長勢不佳,嚴重衰老的樹體,在每年的2-5月份,用臺刈的方式除去離地面5-10釐米高度的全部枝幹。對於部分樹冠衰老,骨幹枝條仍健壯的茶樹,同樣,在每年報2-5月份,剪除離地30-35釐米高的樹冠,保留其餘骨幹樹枝。
改土對整個茶園深耕細耕,墾深30-40釐米,土層較為稀薄的茶園則填入10釐米左右的紅黃壤土,將損毀的梯壁修復,對缺失死亡的茶樹進行補植。
改肥在每兩行茶樹之間按深30釐米、高40釐米開一條施肥溝,每畝用腐熟農家肥、堆肥三到四噸或餅肥600斤的樣子埋入溝裡,同時用150斤左右的複合肥混合熟土拌勻將溝填平。
改管改管就是改善改進茶園管理的意思。墾覆後,每年中耕的同時,在春節左右和秋茶前分別追肥一次,隔年再深耕一次,在10-11月份深施基肥,同時在茶園用紫雲英和黃豆進行套種,養、剪、採結合進行綜合管理,培養樹冠,作好除草、抗旱及病蟲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