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布衣A

    德字多橫與少橫與造字目的有關。甲骨文之德由彳,|,罒三個部件組成。彳,讀Chl。小步走也。指人的行為。|,音棍,指向上,相通也。罒,橫寫的目,組合會意為升也。寓意人的行為,一切要向上看,方為有德。鐘鼎文加了個心字,表示人的思想與行為均要積極向上。小篆再加個一字,表示人的思想與行為須高度統一,方為有德。徳與德是繁化關係。古人造字最初很簡,因需表達複雜含義,逐漸繁化,然後又力求簡化的過程。漢字的發展為簡繁交替的過程。

  • 2 # 南充教育視界

    要說德字,就不得不說一下“多一橫、少一橫”的問題。研究一下歷史上“德”字的寫法,可發現其原因並不簡單,它反映了這個字在中國文字書寫史中的演變過程。

    德的甲骨文由外面四個折角(行,四通大道)和中間部分(直,不曲折,不猶豫)組成,表示大道直行;有的甲骨文將四通大道“行”簡化為“彳”。德的造字本義表示:看清道路的方向,沒有困惑迷誤,大道坦然直行。

    除此之外,“德”字最早的寫法,見於周代的青銅器《麥彝》,“雙人旁”的半邊,只寫個“四”字,上無“十”下無“一”無“心”。而在周代的《散氏盤》中,其寫法已與後代的寫法相近,但“德”字中間無一橫。這種寫法從先秦至漢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簡、帛書以及漢隸、魏碑中,“德”字中間無一橫的寫法都一貫未變。(在此要說明一下,書法字典查到的“漢印”雖然是有一橫,但找不到其出處,不清楚是否是出土的漢印裡的還是後來人制的,但從“漢·帛書”可以看出“德”字是無“一”橫的,而帛書的可信度是實實在在的。包括後面王羲之的小楷“德”有一橫,我也沒找到出處,寫過王羲之帖子比較多的朋友可以留意下。)

    唐高祖李淵在李世民出生後,曾專門向寺院寫過文章為李世民祈福,碑文收錄在《全唐文》第三卷中,其中德字亦無“一”橫。原文如下:

    草堂寺為子祈疾疏。鄭州刺史李淵,為男世民因患,先於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損。今為男敬造石碑像一鋪,願此功德資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無災鄣。弟子李淵一心供養。

    有說法認為:“德”字中間多寫一橫,在唐代中期始見。唐代大書法家李陽冰(李白的族叔,開元天寶年間人。李白曾贈詩“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他始學李斯《嶧山碑》,在秦小篆變勢又變體,而在他書寫的篆書《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間添寫了一橫。這是“德”字有一橫的始見。

    幾乎與其同時,書法家史惟則在《薦福寺大戒德律師碑》中,“德”字也加了一橫。但在碑文(隸書)當中,德字卻無“一”橫。這個就很有意思了。

    《唐上都薦福寺臨壇大戒德律師碑》,刻立於唐代宗大曆六年。撰文者韓雲卿(據說是韓愈的叔父),以文辭獨行於中朝;書碑者韓秀實是隸書名家韓擇木之子;篆額者李陽冰,人推為秦漢而後,篆書第一手。三人的合璧之作人譽為“三絕碑”。

    可見中唐時期,在篆書中出現了 “德”字加了一橫的寫法(隸書寫法貌似沒有),但這只是書法中出現標新的異體,在典章文獻中並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誌碑》,字型為楷書,寫“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無一橫,武德為唐高祖李淵年號,可認為這是唐代通行文字書寫的範例。“德”字的這一寫法,從唐初至明末清初,均循舊例未變,延至明代仍可以找到一些佐證(查詢資料時發現一些“大明宣德年制”的器物,上面的落款是沒有橫的,但文物收藏這部分真假實在是不好說,尤其還是網圖,所以也就不拿來說了,自己有興趣可以去查一查)。

    到了清初,事情來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顛覆。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編《康熙字典》。康熙55年(1716年)書成,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橫的“德”字。這樣的結果是,清以前,無一橫的“德”字是通用的規範字,有一橫的“德”字是書家偶一為之的異體字,《康熙字典》問世後,這種情況就倒了過來。

    清代在典籍文書中必須使用有一橫的“德”字,民間亦通用成例,但對書法家的書寫則並不限制。

    如《篆書字典》中收入了清代鄧石如的兩個篆書“德”字,一字有一橫,一字無一橫;《中國書法史圖錄》收入成親王永瑆的一幅格言,在:“以道德為廣宅”一句中之“德”字即無一橫。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康熙字典上“德”字有一橫,而康熙手書“大學碑”裡的“德”字卻沒有橫。

    赫赫有名的北京烤鴨“全聚德”,始建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上書“德”字同樣沒有橫。民間雖然對該“德”字無一橫有諸多故事版本,但想想當時的文化教育水平,筆者認為大多是後來人杜撰的,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

    或許“德”字在有清一代,可寫無一橫的“德”字只限於書法家,畢竟官方編制的《康熙字典》中的規範字,在當時也是不可隨便逾越的。

    建國以後我們使用的簡化字就延續了有“一”橫的這個寫法,但是我們在學書法、臨古帖時依舊是願意寫沒有“一橫”的這種寫法;包括繁體字,我們依舊還是願意學習古人的寫法,因為這是我們的歷史文化不可磨滅的一個部分。

    歷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我們永遠無從得知,我們也只能從歷史文獻和留下的這些蛛絲馬跡去揣摩一個接近真相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室速臨床聽診可以有心律不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