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魚的保鮮還得先從魚的腐爛說起。魚的腐爛有幾個必要條件:
1、魚已經死亡。
2、在一定的溫度、溼度條件下。
3、有酶類、菌類作用於魚的胴體。
那麼,要想魚不腐爛,也就有3個對應的措施:
1、保證魚的鮮活。
2、使魚處於低溫環境下,或者使魚快速脫水。
3、有效去除魚類身上的酶類、菌類,使酶類、菌類無法作用於魚的胴體。
其實動物、植物都有一個類似的特性,就是其本身攜帶著很多酶類、菌類。這些酶類、菌類在動物、植物生長期、自然保鮮期都是和載體共生的,兩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一旦作為載體的動物、植物死亡或者成熟(停止生長)了,這些酶類、菌類便開始酶化、吞噬載體,使載體產生腐爛現象。要說這種腐爛現象是自然界非常正常的現象,如果任何東西都不會腐爛,那麼,世界上早都垃圾成山了。人們只有把握自然規律,運用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生存。而用水果類製作葡萄酒,就是巧妙地運用了共生於水果表皮的酶類、菌類,在一定條件下,讓這些酶類、菌類對載體產生作用,從而生成酒的。
各種魚類,因其種類不同、生長環境不同,而耐受腐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我接觸海魚不多,但從我接觸到的淡水魚類中,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養殖魚類要比野生魚類更耐腐爛。具體地說,就是從養殖魚塘帶回來的魚可以不用加工,直接放到冰箱裡面冷凍,而野生魚類,特別是小浪底的鯽魚,一旦不及時宰殺乾淨而直接放到冰箱裡冷凍,等到再拿出來宰殺時,會發現魚的肚子裡已經爛掉了,那種腐敗的氣味非常非常難聞。即使不爛的魚也肯定不鮮了,放再多的調料也無濟於事。並且,這種現象在夏季最甚,冬季和其他季節氣溫低時好一些。由此可見,魚從離開水死亡以後,腐爛的程序就已經開始了,氣溫越高,速度越快。
這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野生魚類易腐,而養殖魚類耐腐呢? 搞清楚這個問題其實不難,我們只要回想一下養殖魚和野生魚的生活環境就會迎刃而解的。養殖魚類,因受經濟效益驅使,人們只怕魚兒長得慢,只怕魚兒胃口不好,又怕魚兒會生病、會死亡,因此,在魚的飼料裡面,就很自然地添加了很多什麼開胃的、助消化的、補充營養的、快速增肥的新增劑甚至激素等,還會在水裡潑灑一些殺菌的、消毒的藥等,這樣,魚兒長得快了,不得病了,死亡率低了,但是魚兒身上的酶類、菌類自然也就少了,因為這裡的魚兒不需要嘛!而野生魚類,生活在一個弱肉強食、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迅速壯大自己的身體和能力,需要快速地進食、快速地消化、快速地成長,因此在其體內,特別是胃腸道內,積聚了大量的消化酶。在其生活的水體中,也存在著大量的細菌,沒有人回去給它們淨化的。在魚兒的體內,同樣也生存著大量對魚兒有益的細菌。這樣,由於野生魚類本身攜帶了大量的消化酶和各種細菌,也就導致了野生魚類會比養殖魚類在同等條件下的快速腐爛。
弄清楚了魚兒腐爛的原因和過程,然後再考慮保鮮的問題,也就變得簡單多了。我摸索出一套野生魚類保鮮的辦法,僅供大家參考:
1、及時宰殺。這可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釣魚回來以後,無論多晚、無論多累,也要把魚兒宰殺完並仔細清洗,目的是要徹底地去除魚兒身上、體內的消化酶、細菌等。如果魚兒是在太多,最起碼先將魚的內臟取出並將魚體清洗乾淨,以防止魚體內消化酶的酶化作用。當然,如果帶回來的是活魚,而且有條件活養,那就另當別論。
2、冷藏。宰殺完畢,清洗乾淨的魚,如果第二天或者短時間內需要食用,最好選擇冷藏。冷藏更能保持魚兒的新鮮狀態,而冷凍卻能夠破壞魚肉的營養組織,使其變得不新鮮,不好吃,不營養。只是清除內臟的魚0度冷藏也不要超過24小時。當然,未經宰殺的野生魚類在冷藏狀態下其酶化的程序也是相當迅速的,應當禁止。我摸索出一個獨特的方法,就是把宰殺清洗乾淨的魚浸泡在淡鹽水裡面冷藏,在3-5天內食用,依然比較新鮮,而且鹽分進入到魚肉內部,魚肉的口感也很好。我想是因為宰殺清洗的過程清除了絕對多數的消化酶和細菌,淡鹽水又可以進一步殺滅細菌或者阻止細菌活動,因而起到了很好的保鮮作用。
3、冷凍。宰殺並清洗後的魚以及只清除了內臟的魚即使是冷凍,也不應該超過1個星期。尚未宰殺的野生魚類即使是在低溫冷凍狀態下,也無法徹底阻止其酶化。
4、油炸。油炸能夠使魚肉在一定程度上脫去水分,並對殘留的酶類、菌類造成破壞,因此可以延長保鮮時間。油炸後的魚肉無論冷藏還是冷凍,在1個月之內仍然可以保持80%的新鮮程度。但要注意,油炸同樣會使魚肉的營養遭到一定程度上的損失和破壞。
5、鹽淹。也就是將魚宰殺並處理乾淨後加入大量的鹽分,做成鹹魚。鹽類物質能夠有效地阻止酶類、菌類的活動,從而達到不腐的效果,但就保鮮來講,就談不上了。
當然,無論是活養、宰殺、清洗、冷藏、冷凍、油炸,都會不同程度地破壞魚肉的營養成分或新鮮程度,大家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條件,依據科學的理論,選擇不同的保鮮方法,取得令人滿意的保鮮效果。
說魚的保鮮還得先從魚的腐爛說起。魚的腐爛有幾個必要條件:
1、魚已經死亡。
2、在一定的溫度、溼度條件下。
3、有酶類、菌類作用於魚的胴體。
那麼,要想魚不腐爛,也就有3個對應的措施:
1、保證魚的鮮活。
2、使魚處於低溫環境下,或者使魚快速脫水。
3、有效去除魚類身上的酶類、菌類,使酶類、菌類無法作用於魚的胴體。
其實動物、植物都有一個類似的特性,就是其本身攜帶著很多酶類、菌類。這些酶類、菌類在動物、植物生長期、自然保鮮期都是和載體共生的,兩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一旦作為載體的動物、植物死亡或者成熟(停止生長)了,這些酶類、菌類便開始酶化、吞噬載體,使載體產生腐爛現象。要說這種腐爛現象是自然界非常正常的現象,如果任何東西都不會腐爛,那麼,世界上早都垃圾成山了。人們只有把握自然規律,運用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生存。而用水果類製作葡萄酒,就是巧妙地運用了共生於水果表皮的酶類、菌類,在一定條件下,讓這些酶類、菌類對載體產生作用,從而生成酒的。
各種魚類,因其種類不同、生長環境不同,而耐受腐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我接觸海魚不多,但從我接觸到的淡水魚類中,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養殖魚類要比野生魚類更耐腐爛。具體地說,就是從養殖魚塘帶回來的魚可以不用加工,直接放到冰箱裡面冷凍,而野生魚類,特別是小浪底的鯽魚,一旦不及時宰殺乾淨而直接放到冰箱裡冷凍,等到再拿出來宰殺時,會發現魚的肚子裡已經爛掉了,那種腐敗的氣味非常非常難聞。即使不爛的魚也肯定不鮮了,放再多的調料也無濟於事。並且,這種現象在夏季最甚,冬季和其他季節氣溫低時好一些。由此可見,魚從離開水死亡以後,腐爛的程序就已經開始了,氣溫越高,速度越快。
這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野生魚類易腐,而養殖魚類耐腐呢? 搞清楚這個問題其實不難,我們只要回想一下養殖魚和野生魚的生活環境就會迎刃而解的。養殖魚類,因受經濟效益驅使,人們只怕魚兒長得慢,只怕魚兒胃口不好,又怕魚兒會生病、會死亡,因此,在魚的飼料裡面,就很自然地添加了很多什麼開胃的、助消化的、補充營養的、快速增肥的新增劑甚至激素等,還會在水裡潑灑一些殺菌的、消毒的藥等,這樣,魚兒長得快了,不得病了,死亡率低了,但是魚兒身上的酶類、菌類自然也就少了,因為這裡的魚兒不需要嘛!而野生魚類,生活在一個弱肉強食、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迅速壯大自己的身體和能力,需要快速地進食、快速地消化、快速地成長,因此在其體內,特別是胃腸道內,積聚了大量的消化酶。在其生活的水體中,也存在著大量的細菌,沒有人回去給它們淨化的。在魚兒的體內,同樣也生存著大量對魚兒有益的細菌。這樣,由於野生魚類本身攜帶了大量的消化酶和各種細菌,也就導致了野生魚類會比養殖魚類在同等條件下的快速腐爛。
弄清楚了魚兒腐爛的原因和過程,然後再考慮保鮮的問題,也就變得簡單多了。我摸索出一套野生魚類保鮮的辦法,僅供大家參考:
1、及時宰殺。這可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釣魚回來以後,無論多晚、無論多累,也要把魚兒宰殺完並仔細清洗,目的是要徹底地去除魚兒身上、體內的消化酶、細菌等。如果魚兒是在太多,最起碼先將魚的內臟取出並將魚體清洗乾淨,以防止魚體內消化酶的酶化作用。當然,如果帶回來的是活魚,而且有條件活養,那就另當別論。
2、冷藏。宰殺完畢,清洗乾淨的魚,如果第二天或者短時間內需要食用,最好選擇冷藏。冷藏更能保持魚兒的新鮮狀態,而冷凍卻能夠破壞魚肉的營養組織,使其變得不新鮮,不好吃,不營養。只是清除內臟的魚0度冷藏也不要超過24小時。當然,未經宰殺的野生魚類在冷藏狀態下其酶化的程序也是相當迅速的,應當禁止。我摸索出一個獨特的方法,就是把宰殺清洗乾淨的魚浸泡在淡鹽水裡面冷藏,在3-5天內食用,依然比較新鮮,而且鹽分進入到魚肉內部,魚肉的口感也很好。我想是因為宰殺清洗的過程清除了絕對多數的消化酶和細菌,淡鹽水又可以進一步殺滅細菌或者阻止細菌活動,因而起到了很好的保鮮作用。
3、冷凍。宰殺並清洗後的魚以及只清除了內臟的魚即使是冷凍,也不應該超過1個星期。尚未宰殺的野生魚類即使是在低溫冷凍狀態下,也無法徹底阻止其酶化。
4、油炸。油炸能夠使魚肉在一定程度上脫去水分,並對殘留的酶類、菌類造成破壞,因此可以延長保鮮時間。油炸後的魚肉無論冷藏還是冷凍,在1個月之內仍然可以保持80%的新鮮程度。但要注意,油炸同樣會使魚肉的營養遭到一定程度上的損失和破壞。
5、鹽淹。也就是將魚宰殺並處理乾淨後加入大量的鹽分,做成鹹魚。鹽類物質能夠有效地阻止酶類、菌類的活動,從而達到不腐的效果,但就保鮮來講,就談不上了。
當然,無論是活養、宰殺、清洗、冷藏、冷凍、油炸,都會不同程度地破壞魚肉的營養成分或新鮮程度,大家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條件,依據科學的理論,選擇不同的保鮮方法,取得令人滿意的保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