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33512933307

    一、菊花究竟何時落

    宋神宗時,有一位:吟詩作賦般般會,打諢猜謎件件精。不是仲尼重出世,定是顏子再投生。

    此人就是家喻戶曉的蘇東坡。他天資聰明,過目成誦,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風流,曹子建之敏捷。他一舉成名,官拜翰林學士。蘇東坡自恃聰明,常常譏誚宰相王安石。

    一日,王安石在書房正寫一首《詠菊》詩。剛寫了兩句,忽聞家人來說,外任剛回的蘇東坡前來拜訪。王安石聞言,知道蘇東坡恃傲難改,有意留下後兩句囑咐了家人,就躲進內帳。

    蘇東坡來到書房,家人告訴他讓他在此等候。家人去給蘇東坡倒水。蘇東坡感到自己在書房無聊,就在房裡掃了一眼,見書桌上放著未乾的墨毫,還有一首未寫完的“詠菊”詩。這兩句詩: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了暗自說道,寫了些什麼,胡說八道。一年四季之花,黃花即菊花,開在深秋,性屬火,唯敢和秋霜鏖戰,最能耐久,怎麼能說吹落黃花滿地金?真是錯誤。由詩興所發,不能控制,舉筆續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蘇東坡也寫完了,也懊悔了,上次被放任就是: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巧弄唇。欲把此稿丟掉吧,又怕宰相前來找。正在這時,王安石從屏風後邊出來。互相寒暄,互相落座。

    王安石見書稿被人續完,喚家人問說是蘇東坡所續。王安石心想不知天高地厚,恃才無忌。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奏過皇帝將蘇東坡發放黃州團練副使。

    蘇東坡明知又惹著了宰相王安石,被髮放,無奈。臨走時,王安石對蘇東坡說:“老夫幼年寒窗燈下日久,染成陳疾。今覓得一偏方,須用中峽巫峽之水服之。任滿回時,務必給老夫取三峽之中峽之水,用於熬藥。”

    蘇東坡到了黃州,只不過是登山玩水,飲酒賦詩,軍務民情,秋毫無涉。光陰迅速,將及一載,又到深秋。一日風急過後,蘇東坡於是去後院觀賞自己栽培的黃金菊。蘇東坡拉上好友陳季常一起去觀賞。

    他們來到後院一看,唬得蘇東坡目瞪口呆,半晌沒說出話,只見滿地鋪金菊花片。蘇東坡這才恍然大悟,王安石為什麼要放任他到黃州,就因不懂裝懂,胡亂續詩而為。

    二、錯提中峽水

    蘇軾被貶黃州已成定局,就要上路了。儘管政見不合,但是荊公王安石還是設宴送別。席間,王安石求蘇軾幫忙辦一件事,他說,由於我小時候讀書下功夫,累壞了雙眼,從小就得了一種眼病。

    前幾天太醫給了我一個藥方,需要取三峽之中峽之水——瞿塘峽的水來服藥。這次你去黃州赴任,來回必得出入三峽,麻煩你返回時取一罈瞿塘峽的水給我帶回來。蘇軾覺得這是小事一樁,爽快地答應了。

    蘇軾來到黃州後,那天馬太守來看望他,二人在菊園涼亭仍舊賞花,蘇軾親眼見到菊花落英,想起錯改王安石的菊花詩,心中不快。第二天,蘇軾去答拜馬太守,說了自己的心事,向馬太守提起去年讀菊花詩得罪他的老師王安石之事。

    馬太守聽罷說道:“那你去給老太師賠不是呀!”蘇軾為難地說:“我是想去,但沒有去京的差事呀!總不能無緣無故地去吧?”馬太守笑道:“我這裡正好有重陽節的賀表要送京城,你就去一趟吧。”並請蘇軾代寫賀表。

    東坡大喜過望,謝過後,又想起荊公要他取長江中峽巫峽水治眼病一事,心想:“此事一定要辦好,將功補過。”

    動身去京,必走三峽,蘇軾心裡裝著“提水”之事上路了,心想千萬可別忘了呀。此時正值秋雨瀟瀟季節,水勢很大,船兒順流而下,景象萬千。面對此景,蘇軾想作一首《三峽賦》,飲酒構思,構想不成,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打水之事成了泡影。

    他一覺醒來,船到下峽西陵峽了,馬上想起了提水的事兒,就要返回巫峽取水,可是船工們認為這麼大的水逆流而上是不可能的。船停了下來,蘇軾想從這裡打水行不行呢?就到岸上問老百姓,他們回答三峽的水是一樣的,那裡的都好喝。回來後蘇軾就吩咐船工打了一罈子水帶回京城。

    回到京城,蘇軾先來到相府面見王安石,準備先道菊花詩的歉,再說提水的事。道歉自是順利,可是這水又出了麻煩。蘇東坡讓人將封閉好的下峽水抬上來。王安石見有水了很是高興,命人先燒水沏茶。一會,家人端上茶。

    許久王安石見茶色方變。就問蘇東坡,此水是哪兒之水?蘇東坡急忙道說是中峽水。王安石笑了,直言道:“又欺老夫!此乃下峽之水,怎假名中峽?”東坡大驚,請教如何辨之。王安石就讓他到書架上找到《水經注》這本書,並告訴他翻看某某頁。

    蘇軾依照王安石的話去查詢,看到了“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味不濃不淡”之說。王安石細言道:“三峽之水性,出於《水經補註》。上峽水性過急,下峽又太緩,中峽則緩急居中。太醫院醫官乃舉世名醫,知老夫之變症居於中脘,故宜用中峽之水作引。

    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起,故知是下峽水也。”蘇東坡唬得面如土色,不得不承認是下峽水。東坡至此對老師王安石佩服之至。

    從此事可見王安石之讀書破萬卷之勢,數萬的典籍對於他歷歷在目,天下奇才呀。而蘇軾呢?正中了孔老夫子的訓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大時代4主角用什麼武器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