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號脈的知識 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脈診,並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性。現代脈象研究證實,脈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心臟的功能、血管的機能、血液的質和量。這三方面決定了脈象出現某些形態的改變,即脈動應指的形象,也即脈象。脈象首先可顯示這三方面因素的病變,其次可據其推斷其他的病變。顯然,脈象是有其客觀存在因素的。 心臟是形成脈象的動力器官,所以脈象首先可反映心臟的病變。如冠心病、心臟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透過脈象有所反映。如當冠心病形成的時候,心臟可有停跳現象,這時透過脈象就可發現脈搏停跳。 血管的舒縮運動,反映了血液流動的質、量與速度等資訊。血管本身的病變,如動脈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脈象上。 結脈的脈象特徵是脈搏緩慢、時有停跳且沒有規律。而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臟病等疾病可出現脈搏停跳。 弦脈的脈象特徵是血管緊張度增高,脈體端直、長。弦脈反映出高血壓病,血液流動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脈的脈象特徵是脈象細、位置表淺、無力,即浮細無力。當人體患有胃腸性感冒(不想吃飯、噁心、嘔吐、拉肚子等,攝入不足)、急性胃腸炎,嘔吐時,體液減少,氣血不足,反映在脈象上就可出現濡脈的特徵。 影響因素多難於準確把握 人體大致有28種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是對人體機能的反映,都有所對應的病症範圍。脈象是一種生物資訊傳遞現象,是從外部測量到的關於迴圈系統的一個訊號。其不足之處是,不精確,缺乏量化,如號脈可發現高血壓,但測不出血壓值,若說號出高壓180mmhg是不科學的。任何一個生物體,除了傳送內源性資訊,還發送外源性的資訊。決定脈象的內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決定脈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氣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縮變細了,血流會減慢;天熱了,血管舒張變寬了,血流會加快,脈象就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哪怕是外界環境微不足道的變化,在脈象上都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如果在生理的調節範圍內,是正常的脈象;超過生理範圍,就是病態的脈象。有了干擾,脈象有時就不準確可靠。在這時,經驗顯得尤其重要,診脈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可以較準確地發現病變,而一般的中醫大夫就可能診斷不清,甚至診斷失誤。 寸口診法精巧還需四診合參 診脈有寸口診法、人迎寸口診法、張仲景三部診法等,現在常用的是寸口診法。診脈部位是手腕內側,腕後高骨(橈骨莖突)旁,橈動脈搏動處。高骨對應的橈動脈搏動部位是關部,關之前為寸部,關之後為尺部。寸關尺的稱呼,最早見於《內經》,寸口診法發展於《難經》。寸、關、尺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在左手,寸對應心,關對應肝,尺對應腎(腎水)。在右手,寸對應肺,關對應脾,尺對應腎(命門)。 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兩大思想觀念。中醫看病是望、聞、問、切四診結合,從整體上來診治疾病,單用一種診斷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體的資訊不僅僅表現在脈象上,有的還反映在膚表、聲音、嗅味上等。僅憑脈象是單一的、不全面的,容易產生誤差。四診各有各的特點和獨特的功能,不能以脈診取代其他的診法,而應四診合參,進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證由於外感病邪停留於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裡證。有力為裡實,無力為裡虛。邪鬱於裡,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裡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執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執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於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湧,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於陰虛、血虛證。又主溼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溼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絃。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洩,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中醫號脈的知識 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脈診,並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性。現代脈象研究證實,脈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心臟的功能、血管的機能、血液的質和量。這三方面決定了脈象出現某些形態的改變,即脈動應指的形象,也即脈象。脈象首先可顯示這三方面因素的病變,其次可據其推斷其他的病變。顯然,脈象是有其客觀存在因素的。 心臟是形成脈象的動力器官,所以脈象首先可反映心臟的病變。如冠心病、心臟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透過脈象有所反映。如當冠心病形成的時候,心臟可有停跳現象,這時透過脈象就可發現脈搏停跳。 血管的舒縮運動,反映了血液流動的質、量與速度等資訊。血管本身的病變,如動脈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脈象上。 結脈的脈象特徵是脈搏緩慢、時有停跳且沒有規律。而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臟病等疾病可出現脈搏停跳。 弦脈的脈象特徵是血管緊張度增高,脈體端直、長。弦脈反映出高血壓病,血液流動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脈的脈象特徵是脈象細、位置表淺、無力,即浮細無力。當人體患有胃腸性感冒(不想吃飯、噁心、嘔吐、拉肚子等,攝入不足)、急性胃腸炎,嘔吐時,體液減少,氣血不足,反映在脈象上就可出現濡脈的特徵。 影響因素多難於準確把握 人體大致有28種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是對人體機能的反映,都有所對應的病症範圍。脈象是一種生物資訊傳遞現象,是從外部測量到的關於迴圈系統的一個訊號。其不足之處是,不精確,缺乏量化,如號脈可發現高血壓,但測不出血壓值,若說號出高壓180mmhg是不科學的。任何一個生物體,除了傳送內源性資訊,還發送外源性的資訊。決定脈象的內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決定脈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氣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縮變細了,血流會減慢;天熱了,血管舒張變寬了,血流會加快,脈象就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哪怕是外界環境微不足道的變化,在脈象上都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如果在生理的調節範圍內,是正常的脈象;超過生理範圍,就是病態的脈象。有了干擾,脈象有時就不準確可靠。在這時,經驗顯得尤其重要,診脈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可以較準確地發現病變,而一般的中醫大夫就可能診斷不清,甚至診斷失誤。 寸口診法精巧還需四診合參 診脈有寸口診法、人迎寸口診法、張仲景三部診法等,現在常用的是寸口診法。診脈部位是手腕內側,腕後高骨(橈骨莖突)旁,橈動脈搏動處。高骨對應的橈動脈搏動部位是關部,關之前為寸部,關之後為尺部。寸關尺的稱呼,最早見於《內經》,寸口診法發展於《難經》。寸、關、尺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在左手,寸對應心,關對應肝,尺對應腎(腎水)。在右手,寸對應肺,關對應脾,尺對應腎(命門)。 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兩大思想觀念。中醫看病是望、聞、問、切四診結合,從整體上來診治疾病,單用一種診斷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體的資訊不僅僅表現在脈象上,有的還反映在膚表、聲音、嗅味上等。僅憑脈象是單一的、不全面的,容易產生誤差。四診各有各的特點和獨特的功能,不能以脈診取代其他的診法,而應四診合參,進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證由於外感病邪停留於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裡證。有力為裡實,無力為裡虛。邪鬱於裡,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裡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執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執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於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湧,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於陰虛、血虛證。又主溼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溼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絃。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洩,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