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書現傳有三種,即《太上黃庭外景玉經》、《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太上黃庭中景經》。《外景》首先傳世,始行於西晉,時稱《黃庭經》。至東晉出現《內景》,便把前者改稱為《外景經》,以後 《黃庭經》便成了 《內景》、《外景》的總稱。《太上黃庭中景經》乃後人所作,通常所說的 《黃庭經》並不包括《中景經》在內。
是經為專談養生方法的早期道經之一,卷數沒有定說,較早記載作一卷或二卷不等。一般《內景》不分卷,分三十六章。《外景》分上中下三部,不分章,或不分部而分二十四章。
《外景經》在晉葛洪《抱朴子·遐覽篇》中已有著錄;《抱朴子》成書於元帝建武年間(317—318年),說明《外景》西晉已有傳本。又漢劉向 《列仙傳·朱璜傳》 中有“與老君《黃庭經》,令日讀三過”句,即使《列仙傳》非漢代作品,亦為魏晉之作; 北宋歐陽修在 《冊正黃庭經序》中說:“世傳《黃庭經》者,魏晉間道士養生之書也。”即指此書。又世傳此書系晉代魏華存元君所傳。據此該書約成書於西晉初年。
直到東晉始有《內景》 出現。南北朝梁陶弘景 《真誥》記東晉許長史(穆) 自讀《黃庭經》,許掾(玉斧)抄《黃庭》。按《真誥》所言,皆指《內景》。陶弘景《登真隱訣》載有習誦該書之法。說明東晉該書已行世。
《外景》的作者,託名老聃所著,經文說:“老子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但《外景》傳人之一是王褒,在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九,說他曾撰《洞玄經》,疑此經亦出王褒之手。
《內景經》的作者,經文託言為王宸君。最早的本子是《雲笈七籤》中梁邱子和務成子注本。注序謂是書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書》,一名《東華玉篇》,為魏夫人 (魏華存) 所傳,授自暘谷神王。《內景》、《外景》 皆由晉魏夫人所傳,魏夫人之師為清虛真人王褒。
魏華存,字賢安,生於魏廢帝嘉平四年(252年),卒於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任城人。幼而好道,志慕神仙。據陶弘景《真誥》謂“《上清經》,晉哀帝興寧二年,南嶽魏夫人授其弟子,使作隸字寫出,數傳之後,為某某竊之,因濟浙江,遇風淪漂,惟《黃庭經》一篇得存”。
該書內外兩篇,以七言韻語描述人體五官、五臟、六腑等全身八景諸神及二十四真形象與作用。旨在存神內觀,神氣合一,久而行之,可以消災祛病,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精補氣,煉髓凝真,乘雲飛仙。
書名“黃庭”者,“黃”在五色中代表中央顏色,故喻“中央”。“庭”為階前空地,表示身中部位,亦含“中空”之意。“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內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諭日月星辰雲霞之象,內象諭血肉筋骨臟腑之象。心居身內,存觀一體之象色,故曰內景。”“黃庭內景”指修養功夫的“中空景象”。即靜功做到玄關出現時的一切景象。《道德經》中所謂“竅妙”、“穀神”、“玄牝”等名詞,亦可作“黃庭”同樣的解釋。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亦是該經神氣合一的基本法則。《外景》雲:“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恬淡無為守德園”,“清靜無為神留止”。同時在講“內觀”時說:“窺視天地存童子”,“坐於廬下觀小童”。這裡的天地指自身,童子,指內觀時要象童子一樣恬淡無欲,亦指存神的景象。《內景》雲:“泥丸九真皆有房,……但思一部壽無窮”,即言存神內觀之法。
此外,經中還提出了一些有關修持的重要問題。如說:“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人皆食谷興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虛吸廬間以自償,保守完堅身受慶,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歸老復壯”。此說明呼吸服氣與養生的關係。“口為玉池太和宮,嗽咽靈液舌不乾,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煉顏。”“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喉嚨神明通”,是說嗽津的功效。“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忽之禍鄉三靈滅。但當吸氣煉子精,……專閒御景乃長寧,保我泥丸三奇靈。”“急守精室勿妄洩,閉而寶之可長活。”是說養生必須斷欲,這也是魏晉以來煉士所主張的“還精補腦”的思想。關於養生中在身體上應當重視的某些部位與彼此之間的關係,經中也都一一提及,如泥丸、關元、丹田、命門等。經中也說明了心和舌,肝和目等類生理上的相互關係。總之是經精理貫通,體用兼備。故呂純陽真人題《宿州天慶觀詩》雲:“肘傳丹篆千年術,口誦黃庭兩卷經;鶴觀古壇槐影裡,悄無人跡戶常扃。”
從來丹經諸書,多言男子之事,女丹訣有別傳。而是經則歷代女真以之得道者,如魯妙典、崔少玄、薛玄同等,具見載籍,頗不乏人。是尤屬丹家之要旨,為玄門之總持矣。
現存該書的重要注本有梁丘子的《內景經注》、《外景經注》、務成子的《外景經注》、劉長生的《內景經注》,蔣慎修的《內外玉景經解》,均收入《道藏》,梁丘子等注本又為一九八九年陝西科技出版社重版。諸真合注《內景經注》、蔣國祚的《內景經注》收入《道藏輯要·尾集》。董得寧的《黃庭經發微》,收入《道貫真源》。劉一明的《黃庭經解》收入《道書十二種》,並由一九九○年中醫醫藥出版社影印本。以及楊任芳的《黃庭經闡述》敉齋主人的《黃庭經箋註》等。
是書現傳有三種,即《太上黃庭外景玉經》、《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太上黃庭中景經》。《外景》首先傳世,始行於西晉,時稱《黃庭經》。至東晉出現《內景》,便把前者改稱為《外景經》,以後 《黃庭經》便成了 《內景》、《外景》的總稱。《太上黃庭中景經》乃後人所作,通常所說的 《黃庭經》並不包括《中景經》在內。
是經為專談養生方法的早期道經之一,卷數沒有定說,較早記載作一卷或二卷不等。一般《內景》不分卷,分三十六章。《外景》分上中下三部,不分章,或不分部而分二十四章。
《外景經》在晉葛洪《抱朴子·遐覽篇》中已有著錄;《抱朴子》成書於元帝建武年間(317—318年),說明《外景》西晉已有傳本。又漢劉向 《列仙傳·朱璜傳》 中有“與老君《黃庭經》,令日讀三過”句,即使《列仙傳》非漢代作品,亦為魏晉之作; 北宋歐陽修在 《冊正黃庭經序》中說:“世傳《黃庭經》者,魏晉間道士養生之書也。”即指此書。又世傳此書系晉代魏華存元君所傳。據此該書約成書於西晉初年。
直到東晉始有《內景》 出現。南北朝梁陶弘景 《真誥》記東晉許長史(穆) 自讀《黃庭經》,許掾(玉斧)抄《黃庭》。按《真誥》所言,皆指《內景》。陶弘景《登真隱訣》載有習誦該書之法。說明東晉該書已行世。
《外景》的作者,託名老聃所著,經文說:“老子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但《外景》傳人之一是王褒,在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九,說他曾撰《洞玄經》,疑此經亦出王褒之手。
《內景經》的作者,經文託言為王宸君。最早的本子是《雲笈七籤》中梁邱子和務成子注本。注序謂是書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書》,一名《東華玉篇》,為魏夫人 (魏華存) 所傳,授自暘谷神王。《內景》、《外景》 皆由晉魏夫人所傳,魏夫人之師為清虛真人王褒。
魏華存,字賢安,生於魏廢帝嘉平四年(252年),卒於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任城人。幼而好道,志慕神仙。據陶弘景《真誥》謂“《上清經》,晉哀帝興寧二年,南嶽魏夫人授其弟子,使作隸字寫出,數傳之後,為某某竊之,因濟浙江,遇風淪漂,惟《黃庭經》一篇得存”。
該書內外兩篇,以七言韻語描述人體五官、五臟、六腑等全身八景諸神及二十四真形象與作用。旨在存神內觀,神氣合一,久而行之,可以消災祛病,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精補氣,煉髓凝真,乘雲飛仙。
書名“黃庭”者,“黃”在五色中代表中央顏色,故喻“中央”。“庭”為階前空地,表示身中部位,亦含“中空”之意。“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內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諭日月星辰雲霞之象,內象諭血肉筋骨臟腑之象。心居身內,存觀一體之象色,故曰內景。”“黃庭內景”指修養功夫的“中空景象”。即靜功做到玄關出現時的一切景象。《道德經》中所謂“竅妙”、“穀神”、“玄牝”等名詞,亦可作“黃庭”同樣的解釋。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亦是該經神氣合一的基本法則。《外景》雲:“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恬淡無為守德園”,“清靜無為神留止”。同時在講“內觀”時說:“窺視天地存童子”,“坐於廬下觀小童”。這裡的天地指自身,童子,指內觀時要象童子一樣恬淡無欲,亦指存神的景象。《內景》雲:“泥丸九真皆有房,……但思一部壽無窮”,即言存神內觀之法。
此外,經中還提出了一些有關修持的重要問題。如說:“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人皆食谷興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虛吸廬間以自償,保守完堅身受慶,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歸老復壯”。此說明呼吸服氣與養生的關係。“口為玉池太和宮,嗽咽靈液舌不乾,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煉顏。”“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喉嚨神明通”,是說嗽津的功效。“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忽之禍鄉三靈滅。但當吸氣煉子精,……專閒御景乃長寧,保我泥丸三奇靈。”“急守精室勿妄洩,閉而寶之可長活。”是說養生必須斷欲,這也是魏晉以來煉士所主張的“還精補腦”的思想。關於養生中在身體上應當重視的某些部位與彼此之間的關係,經中也都一一提及,如泥丸、關元、丹田、命門等。經中也說明了心和舌,肝和目等類生理上的相互關係。總之是經精理貫通,體用兼備。故呂純陽真人題《宿州天慶觀詩》雲:“肘傳丹篆千年術,口誦黃庭兩卷經;鶴觀古壇槐影裡,悄無人跡戶常扃。”
從來丹經諸書,多言男子之事,女丹訣有別傳。而是經則歷代女真以之得道者,如魯妙典、崔少玄、薛玄同等,具見載籍,頗不乏人。是尤屬丹家之要旨,為玄門之總持矣。
現存該書的重要注本有梁丘子的《內景經注》、《外景經注》、務成子的《外景經注》、劉長生的《內景經注》,蔣慎修的《內外玉景經解》,均收入《道藏》,梁丘子等注本又為一九八九年陝西科技出版社重版。諸真合注《內景經注》、蔣國祚的《內景經注》收入《道藏輯要·尾集》。董得寧的《黃庭經發微》,收入《道貫真源》。劉一明的《黃庭經解》收入《道書十二種》,並由一九九○年中醫醫藥出版社影印本。以及楊任芳的《黃庭經闡述》敉齋主人的《黃庭經箋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