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奶味小媛

    此詩懷古傷今。前四句,寫西晉滅吳的歷史故事,表現國家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於人的思想;後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經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

      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遊進軍,符合歷史事實的意思;又有西晉攻下了東吳的意思。“收”字寫出了東吳的望風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

      “沉”、“出”寫出了戰事及結果,細膩傳神的點出。從形象上看,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燬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降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悽慘。在對比中寫出了戰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 孫吳政權日薄西山的頹勢和潰敗的醜態。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爭的結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於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禦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後人應引以為鑑,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無能,更表現了那些後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著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於它能完滿地表現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認為此詩第五句甚妙。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裡才點到西

  • 2 # 半月清風57027

    西塞山懷古初讀感受

    作者把特定的歷史情節和山川形勝的自然背景協調地組合在一起,並將秋色不露痕跡的塗抹在畫面上,造成了含蓄蘊籍的藝術境界,令讀者體會到了歷史家的嚴峻,政治家的敏銳,哲學家的深邃,文學家的傷感,揮就了一首傑出的詩章。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這句首聯,是劉禹錫給《西塞山懷古》這幅歷史畫卷選擇的第一個情節。

    距離劉禹錫寫《西塞山懷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晉武帝司馬炎為完成統一大業,下令伐吳,在東起滁洲(今安徽滁縣)西至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廣闊戰線上,以賈充為大都督,組織了數路大軍,向吳主孫皓髮起了全面進攻。處於戰線最西端的龍驤將軍王浚,先於益州起造戰艦——“以木為城,起樓簷,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注:《晉書·王浚傳》]。史稱“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王浚揮師於公元二八零年正月自益州東征,沿長江向孫皓的首府金陵挺進,並於同年三月在石頭城(金陵城)上接受了孫皓的投降。

    這次戰爭歷時五個月,兵將之眾多,戰區之廣闊,戰役之複雜,殊為罕見。但在廣闊的背景和紛繁的歷史素材中,作者化複雜為單純,僅選擇了“王浚樓船”和吳主孫皓的投降地——金陵城來作描述。

    金陵的“王氣”之說由來已久。秦始皇曾言“東南有天子氣”[注:史記·高祖本記],乃至後來的北朝詩人虞信[注:就是‘虞信生平最蕭瑟’裡的那個虞信,見杜甫《詠懷古蹟》]在《哀江南賦》序中也曾提過“江表王氣”之言。

    因此,劉禹錫在《臺城懷古》中也用“王氣”一詞來指代建都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權。他說:“清江悠悠王氣沉,六朝遺事何處尋。”由此引伸,《西塞山懷古》一詩中的“王氣”,則專指孫皓的政權。“黯然”一詞,極言孫皓失敗之慘,滅亡之速。“收”字又和上句的“樓船下益州”中的“下”字形成連續性的對照,彼一“下”,此即“收”。一個“下”字,可見王浚樓船順流直下,銳不可當的氣勢;一個“收”字,則綜括了孫皓腐朽政權土崩瓦解的形式。由此可見,僅在這兩個字上,工夫便下的很講究,確是錘鍊精深,恰如其分的

  • 3 # 使用者8733416152856

    這是弔古撫今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的情感。詩的前四句,寫西晉東下滅吳的歷史事實,表現國家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於人的思想。後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最後寫今日四海為家,江山統一,象六朝那樣的分裂,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全詩寓意深廣,言辭酣暢。但詩中不見詩人真情,也少頓挫沉鬱,卻是一大缺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雨天好心捎同事上班,結果出了車禍,同事斷了一條腿,我該賠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