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蛇大為蟒”,誠然在整個蛇目下,蟒科和蚺科下的蛇類的體型是平均最大的,在遠古時期,有體長可達15米的超級巨蚺-泰坦巨蟒(蚺科下的成員),即使在當下,蟒科下也有平均體長超過6米的網紋蟒。憑藉著龐大的體型,它們已然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那麼如果大型的蟒蛇再帶毒性的,它們將會是無敵的存在。那麼,為什麼蟒科下的成員均為無毒蛇呢?它們為什麼沒有進化出毒腺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蛇是一類爬行動物,而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爬行動物最早是在有著“巨蟲時代”的石炭紀出現的,它就是生活在距今約3.4億年前的林蜥,蜥蜴的出現是爬行動物演化的開端。到了距今約1.67億年前,經過了約1.7億年的演化,最早的蛇出現了,它就是安氏黎明蛇。從其殘缺不齊的化石看,此時它們的四肢已經嚴重退化,而且在其頭骨內沒有發現毒腺的構造
之後,中國的科學家又在琥珀中發現了一條生活在距今約9900萬年前的蛇-曉蛇,從曉蛇的化石看,此時的蛇已經完全退化掉了四肢。因此,最早的蛇是無毒的,而且蛇原本是有四肢的,只是經歷了一個從有到無的過程而已。(下圖為琥珀專家賈曉女士發現的曉蛇琥珀)
至於蛇為什麼會把四肢退化,目前科學界比較統一的說法就是蛇是一種洞棲動物,狹小的洞穴不利於有四肢的蛇進出,所以慢慢的它們就退化掉了四肢。
退化掉四肢後的蛇移動時的聲音降到了最低,而且其偷襲能力加強,所以它們生存了下來,並且開始開枝散葉。不同的蛇選擇了不同的演化路線是如今蛇類習性不同的根本,從整體上看,蛇的演化路線分為三個方向:一類是繼續洞棲,保留了較小和比較原始的形態,這一類就是我們現存的大多數的蛇類;一類另闢蹊徑,可以生產出以蛋白質為主的複合物質,這種物質進入動物血液後具備很強的殺傷力,這一類就是毒蛇;最後一類就是按照“柯普法則”演化的,也就是越吃越大,越大越有利,這一類蛇離開了洞穴,來到了地表,體型增大,具有尖利的牙齒,它們就是如今的蟒科和蚺科。
因此,蛇是由洞棲的蜥蜴演化而來的,最初的蛇是無毒的,這就證明毒蛇是從無毒蛇演化而來的,再結合到了距今約6000萬年前出現的泰坦巨蟒、距今約4000萬年前出現的非洲巨蟒,可見,蛇的演化大致就是分為:循規蹈矩、另闢蹊徑以及符合“柯普法則”。所以,一類蛇選擇了一種演化路線就不可能同時具備兩個特徵(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是蟒和蚺都不具備毒腺和毒液的原因之一。
毒液對於蛇來說是一種進攻手段,因為在被蛇咬中之前,動物是無法分辨它是否有毒的,因此毒液的存在本身對動物是沒有威懾力的,只有動物被咬之後,毒液的威力才會顯現出來,而被咬的動物通常沒有機會將蛇有毒的認知傳遞給其他的動物。
有了毒液之後,如何把毒液注入獵物體內呢?毒蛇做了調整,它們將牙齒進化成了中空的,這樣與毒腺相連,在咬住獵物時就能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了。
也就是說無論是毒液的出現還是牙齒的調整,都是為了蛇更好地捕獵獵物,讓其攻擊性更強。
弄清楚了毒液的作用,我們再來看一下蟒蛇進化毒液的必要性?
首先,蟒蛇的獵物體型通常要大於自己,那想要獲取比自己更大的獵物,毒液無疑是一個好方法,但是,有了毒液,它的牙齒結構就要發生改變,它們就需要一對長長的毒牙,當這對毒牙咬住體型比自己大很多的獵物時,獵物掙脫就容易導致牙齒的損傷,因此,這顯然不利於蟒蛇捕獵大型的獵物。
其次,既然毒液是一種攻擊手段,那麼,我們來看一下蟒蛇的攻擊手段。蟒蛇相比較其他蛇類要更長、更粗壯,除了體型的差異外,它們的牙齒結構也完全不同, 蟒蛇都有一口尖利的、向後傾斜的牙齒,這樣的結構有利用鎖定住更大的獵物,同時也能起到固定身體的作用。
之後,蟒蛇會用靈活的身體慢慢的將獵物纏繞住,利用自己粗壯的身體,蟒蛇能夠輕鬆地勒死比自己大的獵物,而且大小合適且佈滿上下頜的牙齒也更利於它鎖住獵物。
因此,有了“咬、纏、勒”如此高效的攻擊手段後,蟒蛇已經不需要毒液的輔助了。
即使擁有同一祖先的動物,在演化的選擇上也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方向,而方向一旦確定,就會一直演化下去,直到滅絕。從蛇類的演化看,蟒蛇選擇的就是向更大去演化,而在這個過程中,它們的利齒和纏繞力依然讓它們成為了食物鏈最頂端的食肉動物,所以,它們也不可能再去像毒腺、毒液的方向去演化。
其次,假如蟒蛇真的有了毒液,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因為一旦有了毒液,就需要異化的牙齒作為注射器,此時它們的牙齒就很難支撐它們去捕獵體型更大的獵物了。
俗話說“蛇大為蟒”,誠然在整個蛇目下,蟒科和蚺科下的蛇類的體型是平均最大的,在遠古時期,有體長可達15米的超級巨蚺-泰坦巨蟒(蚺科下的成員),即使在當下,蟒科下也有平均體長超過6米的網紋蟒。憑藉著龐大的體型,它們已然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那麼如果大型的蟒蛇再帶毒性的,它們將會是無敵的存在。那麼,為什麼蟒科下的成員均為無毒蛇呢?它們為什麼沒有進化出毒腺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從蛇類的演化找一下答案蛇是一類爬行動物,而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爬行動物最早是在有著“巨蟲時代”的石炭紀出現的,它就是生活在距今約3.4億年前的林蜥,蜥蜴的出現是爬行動物演化的開端。到了距今約1.67億年前,經過了約1.7億年的演化,最早的蛇出現了,它就是安氏黎明蛇。從其殘缺不齊的化石看,此時它們的四肢已經嚴重退化,而且在其頭骨內沒有發現毒腺的構造
之後,中國的科學家又在琥珀中發現了一條生活在距今約9900萬年前的蛇-曉蛇,從曉蛇的化石看,此時的蛇已經完全退化掉了四肢。因此,最早的蛇是無毒的,而且蛇原本是有四肢的,只是經歷了一個從有到無的過程而已。(下圖為琥珀專家賈曉女士發現的曉蛇琥珀)
至於蛇為什麼會把四肢退化,目前科學界比較統一的說法就是蛇是一種洞棲動物,狹小的洞穴不利於有四肢的蛇進出,所以慢慢的它們就退化掉了四肢。
退化掉四肢後的蛇移動時的聲音降到了最低,而且其偷襲能力加強,所以它們生存了下來,並且開始開枝散葉。不同的蛇選擇了不同的演化路線是如今蛇類習性不同的根本,從整體上看,蛇的演化路線分為三個方向:一類是繼續洞棲,保留了較小和比較原始的形態,這一類就是我們現存的大多數的蛇類;一類另闢蹊徑,可以生產出以蛋白質為主的複合物質,這種物質進入動物血液後具備很強的殺傷力,這一類就是毒蛇;最後一類就是按照“柯普法則”演化的,也就是越吃越大,越大越有利,這一類蛇離開了洞穴,來到了地表,體型增大,具有尖利的牙齒,它們就是如今的蟒科和蚺科。
因此,蛇是由洞棲的蜥蜴演化而來的,最初的蛇是無毒的,這就證明毒蛇是從無毒蛇演化而來的,再結合到了距今約6000萬年前出現的泰坦巨蟒、距今約4000萬年前出現的非洲巨蟒,可見,蛇的演化大致就是分為:循規蹈矩、另闢蹊徑以及符合“柯普法則”。所以,一類蛇選擇了一種演化路線就不可能同時具備兩個特徵(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是蟒和蚺都不具備毒腺和毒液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蟒蛇進化出毒液的必要性?毒液對於蛇來說是一種進攻手段,因為在被蛇咬中之前,動物是無法分辨它是否有毒的,因此毒液的存在本身對動物是沒有威懾力的,只有動物被咬之後,毒液的威力才會顯現出來,而被咬的動物通常沒有機會將蛇有毒的認知傳遞給其他的動物。
有了毒液之後,如何把毒液注入獵物體內呢?毒蛇做了調整,它們將牙齒進化成了中空的,這樣與毒腺相連,在咬住獵物時就能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了。
也就是說無論是毒液的出現還是牙齒的調整,都是為了蛇更好地捕獵獵物,讓其攻擊性更強。
弄清楚了毒液的作用,我們再來看一下蟒蛇進化毒液的必要性?
首先,蟒蛇的獵物體型通常要大於自己,那想要獲取比自己更大的獵物,毒液無疑是一個好方法,但是,有了毒液,它的牙齒結構就要發生改變,它們就需要一對長長的毒牙,當這對毒牙咬住體型比自己大很多的獵物時,獵物掙脫就容易導致牙齒的損傷,因此,這顯然不利於蟒蛇捕獵大型的獵物。
其次,既然毒液是一種攻擊手段,那麼,我們來看一下蟒蛇的攻擊手段。蟒蛇相比較其他蛇類要更長、更粗壯,除了體型的差異外,它們的牙齒結構也完全不同, 蟒蛇都有一口尖利的、向後傾斜的牙齒,這樣的結構有利用鎖定住更大的獵物,同時也能起到固定身體的作用。
之後,蟒蛇會用靈活的身體慢慢的將獵物纏繞住,利用自己粗壯的身體,蟒蛇能夠輕鬆地勒死比自己大的獵物,而且大小合適且佈滿上下頜的牙齒也更利於它鎖住獵物。
因此,有了“咬、纏、勒”如此高效的攻擊手段後,蟒蛇已經不需要毒液的輔助了。
總結即使擁有同一祖先的動物,在演化的選擇上也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方向,而方向一旦確定,就會一直演化下去,直到滅絕。從蛇類的演化看,蟒蛇選擇的就是向更大去演化,而在這個過程中,它們的利齒和纏繞力依然讓它們成為了食物鏈最頂端的食肉動物,所以,它們也不可能再去像毒腺、毒液的方向去演化。
其次,假如蟒蛇真的有了毒液,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因為一旦有了毒液,就需要異化的牙齒作為注射器,此時它們的牙齒就很難支撐它們去捕獵體型更大的獵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