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鋼鐵冷兵器收藏,大致分為三個區間:戰國/漢代鐵製刀劍、漢代-宋代鐵兵器、元代-清代銅鐵兵器。
筆者私人藏品
1. 戰漢鐵製刀劍:在購買高古鐵兵器時,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買研磨過的,除非帶有原始狀態的圖片和尺寸。買到手之後,如果您願意進行除鏽研磨,那麼也要在研磨前儘可能留下原始的圖片和資料。因為,研磨會對刃體的形狀和厚度進行改變,高古鐵兵器的優勢在於年份,由於鐵在當時屬於軍事物資,而且鐵比銅易於腐爛的多,所以,高古鐵兵器價格差就在於原始狀態的品相區別,而研磨則會掩蓋器物的原始缺陷。
看到一隻高古鐵製刀劍,首先要從形制上判斷其年代。從環首的形制,刃體的寬度、長度,刀/劍莖的粗細變化來進行考究。在各地的博物館中,均有相當多的高古鐵兵器館藏品,可以對照進行判斷。
其次,要觀察刃體和尖部是否進行過修整。用手指輕輕撫摸刃體,新修整的刃體和原刃體必定存在差異。
同時,要輕輕叩擊各部位,聽叩擊聲音,觀察是否存在潛在的縱裂或內部的朽爛。高古鐵兵器多為出水,有可能剛從水中撈出來時狀態不錯,而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後開始掉渣甚至斷裂,最好的辦法是買放置一段時間之後的器物,以確認其狀態是否穩定。
最後,如果是嵌金銀或帶銘文的刀劍,要慎之又慎,一定要親自上手看過之後才能決定是否購買。金銀為惰性金屬,和鐵的腐蝕速度不同,因此必然存在平面的高度差異。而銘文的老刻和新刻也相對容易分辨,新刻銘文往往比較清晰,而且溝槽內的鏽蝕很難做到位。
2. 漢代-宋代鐵兵器:這個時期的鐵兵器,多采用銅鐵結合方式。銅質基本為青銅材質,而鐵的鍛造方式和狀態是有別於高古鐵兵器的。首先,鐵的質地更加密實。同時這個時期出現了少量的傳世品,所以在看待器物時,需要區別對待。
這個時期的器物,由於距今近千年,銅和鐵的自然流失都比較大,所以會出現視覺和手持的重量差距。即,眼睛看到這件東西頭腦中產生的預估重量,要比實際手持的感覺重。
對於這個時期的鈍擊類兵器,重點在於觀察是否進行了修復,即觀察各個零件的連線部位,現代的修復工藝,連線部位的狀態和到代器物的連線狀態存在一定差異,多看一些無爭議的標準器型,即可明瞭。
漢、唐、宋均為風格頗為鮮明的年代,漢代雍容、唐代華麗、宋代飄逸。從紋飾上也多可反映。同時,要注意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器物風格在材質、形制、製作工藝上必然存在差異,而且由於文化傳播速度不同,器物的形制很有可能出現滯後性。例如在宋代,宋、遼、金、大理、西夏分別為地方割據政權,器物風格的融合但不統一的現象也必然存在。
錯金銀、金銀平託、鋄金銀等工藝在高階器物上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遼金器物上的金銀裝飾工藝的風格特徵與後世明清器物區別較大,總體而言,鋄紋較為粗獷,紋飾也頗為稚拙。要注意的一點是,老的鋄金銀附著力還是很強的,易脫落的部分已經基本脫落完畢,即使用鋼絲球清理也並不會造成脫落,而新做的鋄金銀則附著力很弱,用鋼絲球刷蹭會產生大面積脫落的現象,但目前造假的水平也在提高,據聞已經大幅提高了附著力。
看一件老的器物,遠觀的第一眼,如果有膨脹之感,那麼多半是有問題的。老的器物,整體遠觀是有一種收縮的感覺,特別是鐵的部分,感覺就像被擰乾水的毛巾,原因我分析是因為時間久遠導致金屬離子流失,而呈現出來的光學漫反射效果。現代製品的製作工藝採用了可控的高溫和機械裝置,所以製作出來的金屬密度大,顆粒更加細密,所以遠觀呈現膨脹感,重量也會偏重。
3. 元代-清代銅鐵兵器:這個時期的兵器由於形制更接近於現代人的審美觀,所以被仿製的數量也更大,但辨偽的難度並不算大。
首先從銅質進行分析,黃銅進行大規模使用的時期始於明中晚期,其中鋅元素的含量也逐步增加,從5%左右逐步增加到30%,與冶煉開採技術的提高有著直接聯絡,因此如果一件器物號稱明中期之前卻使用黃銅材質,那至少在斷代方面是有著疑慮的。
第二是形制。元代是一個幅員廣闊、種族眾多的年代,而明代部分承接了這種混搭的風格,因此不管是刀劍、還是鈍擊類兵器,都可以看到文化融合的影子。在冷兵器戰爭時期,兵器產生損壞或零件遺失後,由於出征在外,只能臨時修配,所以也經常可以看到風格有所混雜的兵器,如何斷其真,其實更難於斷偽。
作為主流兵器的刀劍鞭鐧錘,觀察的順序是:先看形制、再看皮殼、再看連線、再看尾卯、上手測配重。如果是刀劍,還需要觀察刃是否有虧刃和塌腰,刃上的夾灰鍛裂。
古兵器的鑑定和任何其它門類的鑑定一樣,需要先多看開門無疑的器物,並儘可能多上手,同時也要多收集確認為假貨的圖片,二者對照,水平會有快速的提高。
中國古代鋼鐵冷兵器收藏,大致分為三個區間:戰國/漢代鐵製刀劍、漢代-宋代鐵兵器、元代-清代銅鐵兵器。
筆者私人藏品
1. 戰漢鐵製刀劍:在購買高古鐵兵器時,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買研磨過的,除非帶有原始狀態的圖片和尺寸。買到手之後,如果您願意進行除鏽研磨,那麼也要在研磨前儘可能留下原始的圖片和資料。因為,研磨會對刃體的形狀和厚度進行改變,高古鐵兵器的優勢在於年份,由於鐵在當時屬於軍事物資,而且鐵比銅易於腐爛的多,所以,高古鐵兵器價格差就在於原始狀態的品相區別,而研磨則會掩蓋器物的原始缺陷。
看到一隻高古鐵製刀劍,首先要從形制上判斷其年代。從環首的形制,刃體的寬度、長度,刀/劍莖的粗細變化來進行考究。在各地的博物館中,均有相當多的高古鐵兵器館藏品,可以對照進行判斷。
其次,要觀察刃體和尖部是否進行過修整。用手指輕輕撫摸刃體,新修整的刃體和原刃體必定存在差異。
同時,要輕輕叩擊各部位,聽叩擊聲音,觀察是否存在潛在的縱裂或內部的朽爛。高古鐵兵器多為出水,有可能剛從水中撈出來時狀態不錯,而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後開始掉渣甚至斷裂,最好的辦法是買放置一段時間之後的器物,以確認其狀態是否穩定。
最後,如果是嵌金銀或帶銘文的刀劍,要慎之又慎,一定要親自上手看過之後才能決定是否購買。金銀為惰性金屬,和鐵的腐蝕速度不同,因此必然存在平面的高度差異。而銘文的老刻和新刻也相對容易分辨,新刻銘文往往比較清晰,而且溝槽內的鏽蝕很難做到位。
筆者私人藏品
筆者私人藏品
2. 漢代-宋代鐵兵器:這個時期的鐵兵器,多采用銅鐵結合方式。銅質基本為青銅材質,而鐵的鍛造方式和狀態是有別於高古鐵兵器的。首先,鐵的質地更加密實。同時這個時期出現了少量的傳世品,所以在看待器物時,需要區別對待。
這個時期的器物,由於距今近千年,銅和鐵的自然流失都比較大,所以會出現視覺和手持的重量差距。即,眼睛看到這件東西頭腦中產生的預估重量,要比實際手持的感覺重。
對於這個時期的鈍擊類兵器,重點在於觀察是否進行了修復,即觀察各個零件的連線部位,現代的修復工藝,連線部位的狀態和到代器物的連線狀態存在一定差異,多看一些無爭議的標準器型,即可明瞭。
漢、唐、宋均為風格頗為鮮明的年代,漢代雍容、唐代華麗、宋代飄逸。從紋飾上也多可反映。同時,要注意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器物風格在材質、形制、製作工藝上必然存在差異,而且由於文化傳播速度不同,器物的形制很有可能出現滯後性。例如在宋代,宋、遼、金、大理、西夏分別為地方割據政權,器物風格的融合但不統一的現象也必然存在。
錯金銀、金銀平託、鋄金銀等工藝在高階器物上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遼金器物上的金銀裝飾工藝的風格特徵與後世明清器物區別較大,總體而言,鋄紋較為粗獷,紋飾也頗為稚拙。要注意的一點是,老的鋄金銀附著力還是很強的,易脫落的部分已經基本脫落完畢,即使用鋼絲球清理也並不會造成脫落,而新做的鋄金銀則附著力很弱,用鋼絲球刷蹭會產生大面積脫落的現象,但目前造假的水平也在提高,據聞已經大幅提高了附著力。
看一件老的器物,遠觀的第一眼,如果有膨脹之感,那麼多半是有問題的。老的器物,整體遠觀是有一種收縮的感覺,特別是鐵的部分,感覺就像被擰乾水的毛巾,原因我分析是因為時間久遠導致金屬離子流失,而呈現出來的光學漫反射效果。現代製品的製作工藝採用了可控的高溫和機械裝置,所以製作出來的金屬密度大,顆粒更加細密,所以遠觀呈現膨脹感,重量也會偏重。
筆者私人藏品
筆者私人藏品
3. 元代-清代銅鐵兵器:這個時期的兵器由於形制更接近於現代人的審美觀,所以被仿製的數量也更大,但辨偽的難度並不算大。
首先從銅質進行分析,黃銅進行大規模使用的時期始於明中晚期,其中鋅元素的含量也逐步增加,從5%左右逐步增加到30%,與冶煉開採技術的提高有著直接聯絡,因此如果一件器物號稱明中期之前卻使用黃銅材質,那至少在斷代方面是有著疑慮的。
第二是形制。元代是一個幅員廣闊、種族眾多的年代,而明代部分承接了這種混搭的風格,因此不管是刀劍、還是鈍擊類兵器,都可以看到文化融合的影子。在冷兵器戰爭時期,兵器產生損壞或零件遺失後,由於出征在外,只能臨時修配,所以也經常可以看到風格有所混雜的兵器,如何斷其真,其實更難於斷偽。
筆者私人藏品
作為主流兵器的刀劍鞭鐧錘,觀察的順序是:先看形制、再看皮殼、再看連線、再看尾卯、上手測配重。如果是刀劍,還需要觀察刃是否有虧刃和塌腰,刃上的夾灰鍛裂。
古兵器的鑑定和任何其它門類的鑑定一樣,需要先多看開門無疑的器物,並儘可能多上手,同時也要多收集確認為假貨的圖片,二者對照,水平會有快速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