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bg0012

    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許多孩子對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漠不關心,傳統美德更是不盡人意,社會公德淡泊。特別是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學生享樂主義思想嚴重,如比富鬥闊,怕苦怕累,浪費現象嚴重。個人至上,指責別人多,反省自己少,為自己想得多,為他人想得少,講索取多,講奉獻少。   站在時代的講臺上,手執新教材的我們,應該深入反思,我們該把祖國的文化傳統傳承下去了,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透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發揚光大。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學校成立了《傳承經典文化傳統》一課題,我有幸成為課題組的成員,一年來的課題實驗,使我感慨頗深。   一、 誦讀古典詩詞   江爺爺曾說:“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有助於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相當數量的古詩詞。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它們既是文學,又是歷史、地理、哲學等的綜合內容。在教學中,以教材中的古詩為基點,聯絡學生生活開發豐富的古詩資源,以豐厚學生的素養。可讓誦讀五分鐘成為課堂的一支永恆的序曲。一打預備鈴,同學們可在班長帶領下,一面誦讀,一面等其他學生進教室,這不僅挖掘了誦讀時間,也可以幫助教室的氣氛安靜下來。   (1)感受古詩節奏美。古詩的結構富有音樂的節奏美、韻律美。如律詩。可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一些節奏明快的古詩,多誦讀、多積累。   (2)欣賞古詩色彩美。許多古詩就如一幅美麗的圖畫。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又如王維的詩等。可引導學生讀畫結合。我們學校自己刊印了《走進詩意語文》一書,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3)品味古詩意境美。不少古詩包含著豐富的感情,營造出深邃的意境:有表現人類美好情感的。如友誼(《贈汪倫》)、思念(《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如李白的《望天門山》;有抒發愛國情懷的,如許多邊塞詩……有勵志的等等。   (4)感悟古詩哲理美。如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又如朱熹的“為有源頭活水來”,教人做人道理,教人如何學習。   (5)感知古詩生活美。古詩有描寫古代勞動人民艱辛勞動的,如《憫農》、《江上漁者》;有表現節日風俗的,如《元日》、《乞巧》;有體現鄉村生活氣息的,如《四時田園雜興》;有刻畫兒童生活的,如《小池》《村居》等等。   具體可以由情而發、由景而發,根據學生生活中具體的事件、活動、情景等開發。如春來了,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誦讀描寫春景的古詩。   二、積累俗語、名句、對聯   情感可以維繫興趣,可以號召家長努力營造家庭誦讀的氛圍,如要求學生每天“大聲誦讀一刻鐘”俗語、名句、對聯,並要求家長簽字,這既是一項極好的親子活動,也是維持孩子們誦讀興趣的好方法,更是聯絡學校和家庭的紐帶。   俗語、名句、對聯等也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方面的內容,有些是散落在課文內容中的,更多的是在“回顧拓展”中出現。如第五冊“回顧拓展”中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第三冊“識字五”有“人心齊,泰山移;人多計謀廣,柴多火焰高……”等。開發這方面資源時,先分類,再收集、積累。一般這些俗語、名句、對聯的內容可以分為這幾類:   (1)哲理類。即講如何做人的道理,這種型別是最多的,又可以細分為:立志、團結、虛心等等方面。如教材中出現的“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可以引導學生找類似的內容並進行誦讀。   (2)風情類。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等。   (3)知識類。如“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   (4)情趣類。這在對聯中比較多。如祝福的春聯,有趣的迴文聯等。   三、透過故事、民間傳說的收集,感受傳統文化。   成語故事、民間傳說等,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課程教材中,有許多這樣的內容,如第三冊課文《精衛填海》、第六冊課文《女媧補天》等。這些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故事類開發的策略:以讀為主。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我們可以選一些類似內容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成語故事等作拓展,讓學生在中國“古老”故事的閱讀中積累文化,薰陶精神。   此外,教材中還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基本每冊教材都有幾則寓言。這些寓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寓言類資源開發的策略:以說為主。可以進行“讀小故事,評大道理”、“讀古人寓言,講今天現狀”等活動。   我們要讓那些凝聚著智慧、對映著豐富情感、蘊涵著優美意境的古詩文陶冶學生的情趣,培養文化底蘊,使他們成為有良好修養的人。   在教學活動中以誦讀為基礎,以大量閱讀為保證,在品讀經典中昇華,這樣才能逐步達到培育學生文化底蘊的目的。   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方文化起源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