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明而行

    阿珂身世悲慘,從小隨母親棲身於叛賊吳三桂的平西王府,但吳三桂知其並非自己骨肉,所以對她不冷不熱,後來被獨臂神尼——九難捋走,當作徒弟撫養成人,九難就是為了培養她成為殺手,讓她長大去刺殺吳三桂,讓其父女相殘(九難以為阿珂是陳圓圓和吳三桂所生),九難就是前朝的九公主,她的父親是崇禎帝,她痛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後來,阿珂行刺吳三桂失敗,並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

    阿珂本來很喜歡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可韋小寶的一再追求並於一場"意外"而且懷上韋小寶的孩子後,後又發現鄭克塽本性且逐漸意識到小寶對自己的好而轉愛上他,她與韋小寶的感情為細水長流型,後其下嫁於韋小寶,並生下韋小寶的大兒子韋虎頭,終隨韋小寶歸隱雲南大理。

    從小就被迫離開父母,沒有享受父母之愛。 唯一信賴的師傅平日裡又是非常嚴苛。 初戀又遇到渣男!不過結局還算不錯!

  • 2 # 許子非子

    近期在追98版的《鹿鼎記》,重看了不下十遍的經典劇,再看的時候,對裡面的角色,又有了不一樣的認知和感受。

    阿珂美豔動人,但身世可憐,被擄走被欺騙被騷擾,被灌輸要復仇的概念,她漂泊無依,從小被當作復仇的工具養育,造就了她性情剛烈又偏執。

    可就是如此剛烈偏執的女子,在看盡了鄭克塽的各種“慫”、“蠢”“自私”之後,仍然願意一路追隨他,到底是為什麼呢?

    1、童年的不幸,要用一生來治癒

    阿珂身世可憐,親爹李自成在她出生前就敗了,後爹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被罵為漢賊,親孃陳圓圓更是一個大寫的“杯具”,擔著歷史的罵名,永遠身不由己。

    阿珂從襁褓裡就被九難帶走,作為報復工具培養,名義上是師父,實際上卻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阿珂從小跟師傅相依為命,身邊沒有什麼玩伴,師傅九難經常一走數日或數月,可見阿珂從小就在被拋棄的擔心中惶惶度日,極度缺愛;

    九難既不關心她、也不教導她,關於人生哲理、處世之道之類的,基本上是讓阿珂自己“野蠻生長”。

    阿珂這樣的童年經歷,也就造就她的性格底色,她理解的愛與被愛,跟現實是有偏差的。

    阿珂和鄭克塽上少林找韋小寶算賬,結果鄭克塽扔下了昏迷的阿珂自己一個人逃了。

    鄭克塽被村裡的人硬拉走要跟村姑拜堂成親,結果村人威脅鄭克塽,是割他的鼻子還是阿珂鼻子的時候,鄭克塽毫不猶豫的讓他們割阿珂。

    雖然大多數都是韋小寶暗地故意設局,但是鄭克塽面對危險立馬認慫,更不惜丟擲阿珂保全自己的樣子,阿珂見得其實很真切。

    但是,阿珂仍然選擇性“眼瞎”,等事情過去以後,還是一心青睞鄭克塽。

    那是因為,阿珂童年的成長經歷,缺愛而沒有安全感,極度需要有一個男子給她依靠,送她溫暖,而鄭克塽帥氣、多金、有社會地位、會講情話、讓她覺得被愛。

    阿珂童年缺失了“父親”“母親”角色的陪伴和教導,她沒見過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的樣子,自然不知道選夫重點應該看的,不是外表、不是富貴,而應是男子的擔當和責任。

    2、所有選擇,藏在你的“見識”裡

    阿珂從小跟師傅九難生活在山上,不管是武功還是教養,都是被九難有一搭沒一搭地教著。

    她沒什麼零花、沒什麼學識、連餐館都沒有進過,甚至連做人做事的道理九難也沒怎麼認真教過,

    她像山裡的小“野獸”,美好而單純,一身未被馴化的烈性,對從未見過的一切,充滿好奇,又被吸引。

    鄭克塽對於阿珂而言是學識淵博的謙謙君子。

    他點一餐飯食,可以博聞強識,向阿珂介紹菜食,宛如食神,讓阿珂直呼“你點的菜,我一樣都沒聽過 ”“真是見多識廣”。

    面對阿珂的蘭草,他亦可以博古通今,向阿珂普及植物學知識,讓阿珂星星眼,止不住地稱讚;

    鄭克塽見阿珂脖頸上的勒痕,便不聲不響的去買了串珍珠項鍊送給阿珂,用以遮掩。

    其實至此,阿珂對鄭克塽已然內心青睞,再加上公子相貌堂堂,又很懂禮數,阿珂心中愛的小火苗不禁蹭蹭升起。

    同樣的相處場景,如果換一個富家女子,她吃過山珍海味,也見識過奇花異草,不管珍珠還是白玉也時常佩戴的話,就根本不會因為這些世俗之物,而冒然對一個陌生男子傾心不已。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支援富養女兒,其實就是擔心沒見過世面的女兒,會被別人一個包包、一頓大餐就騙走了。

    3、人生若只念初見之美好

    阿珂與鄭克塽的初見,是英雄救美,是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

    而阿珂與韋小寶的初見,是美女與“流氓”,良家女與“淫僧”的既視感。

    阿珂第一次見韋小寶,他是一身僧衣,正跟大老婆雙兒打情罵俏,見到阿珂直呼大美人,對她出言輕薄,滿口穢語。

    阿珂極為氣憤,當他是“淫僧”,恨不得殺之後快。

    阿珂被韋小寶調戲,又被師傅訓斥,根本沒有人在意過她的委屈和傷心,只能羞憤氣極而懸樑自盡。

    一個被生活逼近絕境的女子,就像溺水的人一樣,周邊滿是危險和絕望,一旦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便再也不想放手,以此為依賴,只為自救。

    在鄭克塽救了她之後,他在她心裡就再也不是普普通通的男子,而是她脫離沼澤的依靠。

    這更像是首因效應,又叫“第一印象效應”。

    一開始鄭克塽給她的印象,就是溫潤如玉的翩翩少年郎,又知進退、懂禮節,對她溫柔體貼,即便他後來出過醜,認過慫,甚至枉顧她的死活,

    她震驚也好,傷心也罷,事情過去後,鄭克塽甜言蜜語一番,就又變成她印象中初見時候的君子模樣。

    這就像我們身邊的一些現實情況,良女配渣男。男子不學無術也好,卑鄙愚昧也罷,甚有者家暴、賭博、出軌,樣樣有,但是仍有女人不願離開,只因貪戀平日那一點溫情,和初見時的心動。

    阿珂的不幸,是童年缺愛的應激,是無人教導的可惜,但這不是一生不幸的藉口,因為人生路漫漫,總有重新感受世界、接納情愛、修正自己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歐ins風的居家植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