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buddha一
-
2 # 小慢老師
並不是所有的中伏都是20天,也有中伏是10天的。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2011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是:
2011年7月14日~2011年7月23日 為初伏 10天
2011年7月24日~2011年8月12日 為中伏 20天
2011年8月13日~2011年8月22日 為末伏 10天
2012 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是:
2012年7月18日~7月27日 為初伏 10天
2012年7月28日~8月6日 為中伏 10天
2012年8月7日~8月16日 為末伏 10天
2013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是:
2013年7月13日~2013年7月22日 為初伏 10天
2013年7月23日~2013年8月11日 為中伏 20天
2013年8月12日~2013年8月21日為末伏 10天
2014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
2014年7月18日~2014年7月27日 為初伏 10 天
2014年7月28日~2014年8月6日 為中伏 10 天
2014年8月7日~2014年8月16日 為末伏 10 天
2015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
2015年7月13日~2015年7月22日 為初伏 10 天
2015年7月23日~2015年8月11日 為中伏 20 天
2015年8月12日~2015年8月21日 為末伏 10 天
2016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
2016年7月17日~2016年7月26日 為初伏 10 天
2016年7月27日~2016年8月15日 為中伏 20 天
2016年8月16日~2016年8月25日 為末伏 10 天
2017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
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 為初伏 10 天
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 為中伏 20 天
2017年8月11日~2017年8月20日 為末伏 10 天
2018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
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 為初伏 10 天
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 為中伏 20 天
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 為末伏 10 天 [1]
2019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
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為初伏 10 天
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為中伏 20 天
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為末伏 10 天
21世紀新演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數年1單數年6、Y年、[ ]取整、MOD取餘)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於7時減1小於8時加9(2096年例外減1),比如2006年GR = (1 - [6/4])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回覆列表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中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天干地支配製組合日子的六十迴圈情況,所以,有的時候,初伏結束之後,不見得馬上就會出現庚日,於是,有的時候,中伏期間,可能會超過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