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小沙彌66
-
2 # 壕七
三伏天天氣溼熱,人身體的溼氣重三付天吃碗付羊湯的習俗,自古有云,三伏一碗羊肉湯,醫生不在忙著開藥方!三伏天吃吃羊肉湯能幫助人排除身體的溼氣,對人有很好的幫助,
-
3 # 佶祥
【傳統文化之魯南地區習俗:夏天“吃伏羊”】
大伏天已經過了好幾天了,這是全年最炎熱的時候,也是鄉下農作物生長最好的時候。
在咱們國家就有這麼一個地方,大暑天“吃伏羊”的習俗,他就是魯南地區。
說到魯南地區大暑天“吃伏羊”這個傳統文化之習俗源遠流長。
據史料記載:在峰城地區,羊肉湯看上很簡單,但其極為考究:羊要選當年的小肥山羊,用水要取山泉山、深井裡的清水燒羊湯的鍋要選用大口鐵製鍋,用木柴禾作燃料,食材方面:蒜瓣、粗鹽、辣椒油、香醋、香菜,還要從鐵鍋中打一瓢開水羊肉湯中浸泡碗中的羊肉,此時紅椒香等食材漂浮,熱辣香氣宜人,沁人心脾。
在夏季最熱的時候,喝上一碗羊肉湯之傳統文化習俗千年不衰,這是特色文化、地域文化、傳統飲食文的傳承與昇華。
-
4 # 讀書工
夏天吃伏羊是哪裡的習俗?
吃伏羊的習俗是在遼寧山東湖北安徽上海江浙一帶,範圍比較廣,但是還是以江浙徐州幾處最著名。徐州每年都要舉辦伏羊美食節。
伏羊節一般於每年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時間。伏羊節既是中華傳統美食節,也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文化節。
在這些地區,每年入伏第一天,人們習慣從外地市場買了羊肉來,在家裡烹飪食用。據說夏天吃羊肉,就像我們常見的“天灸”一樣,可以冬病夏治。
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能將冬春之毒,冬春之溼氣祛除,起到增進食慾、益氣補虛、強身健體的作用。
伏羊節活動根據各地的情況特色略有不同,但一般都是有這些特色美食的。羊肉湯、羊排、烤全羊、羊肉串、羊肉煎包、燒全羊、羊肉火鍋、紅燒羊腿、手抓羊肉等。
遠在盤祖時代,就有了普遍吃羊肉的習慣。《漢書》多處記載,“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羊肉作為“三牲”之首,更是當時皇帝賜予大臣的美食。
另外,《周禮.天官》《禮記.月令》,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都有明確的記載,並有它的作用和功效,這裡就不再繁瑣地舉例。
-
5 # 泡麵Sir
農村民間流傳著夏天吃伏羊的傳統習俗,“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意思是末伏天喝羊湯可以以熱制熱,驅除溼氣,有利健康。
一早就請村裡的師傅一連殺了三頭羊,家裡只賣“老三樣”:一碗羊湯、一小盤爛糊羊肉、一碗羊湯麵,都是熱氣騰騰的,總共只需12元。
喝羊湯、啃羊骨的同時,酒水自帶,嘬上一小口,細細品味。隔壁一桌,也已來了兩位老漢。三人有一搭沒一搭地邊吃邊聊。
羊肉湯都是用大鐵鍋熬製,農家對於新鮮羊肉的烹煮方式並不複雜,在烹煮過程中不加任何作料,三頭的整羊丟入大灶,先旺火急攻,接著燜煮六七個鐘頭,直至羊肉在鍋中一觸即碎,即可抽骨撈肉,蓋上羊皮,在盤中壓成形狀即刻上桌。
平時羊肉館一天能賣400-500斤羊肉,今年到伏末吃羊肉這麼火爆,而下午及晚上是一天中最忙的時候。
有的農村人實在等不及,就拿起自家的鍋碗大街上直接稱起羊肉,一斤羊肉免費送半斤羊湯。熱氣騰騰的羊肉、羊湯,搭配火辣的燒酒,一頓早飯慢慢悠悠吃上兩個鐘頭,直到太陽昇起、大汗淋漓才捨得走。
回覆列表
夏收農忙初過,鄉村以吃新麥饃饃,喝美味羊肉湯的形式,來歡慶夏季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在這喜慶日子,沒有忘記出門的閨女,特地把閨女帶外孫接回家,共享孃家親情。這就是徐州舊時吃伏羊風俗的生動寫照。
徐州民諺說:“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大夫開藥方。”徐州民間故事:古時,某父子倆得了怪病,久醫無效,悲觀失望。忽有一老人告之曰,入伏後每天吃伏羊,七天一隻,喝湯食肉,七七四十九天後,必見奇效。某父子倆聽而試之,吃了1只羊後,咳嗽消失;吃了3只羊後,沒有氣喘。又連續吃了7只羊,臉色紅潤,行走如飛。眾人紛紛效仿,一時間,這一帶再也沒有了生此病的人了。伏天裡吃羊便成了一種習俗。
伏羊與彭祖
徐州吃伏羊的悠久歷史可以遠溯到堯舜禹三代之前。
據考,早在堯帝之時,籛鏗以“雉”代“羊”烹羹而獻帝堯,堯由於常食此羹而“受壽永多”,於是封“鏗”於彭,是名彭鏗。彭祖之母是生長於大漠的族人,具有食羊的飲食習慣,彭祖因此還創制了“羊方藏魚”的食用技藝。由此推斷,彭城人吃羊的習俗發端於五六千年前的彭祖,幾與中華文明史同步。彭祖創造了悠久的伏羊美食文化,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
伏羊與《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的名著《齊民要術》可以做旁證,該書中有《羹攉法》專篇,記述了20餘個羹的品種,其中有一半的羹品是用羊肉做羹,有胡羹、酸羹、羊蹄羹等。介紹羊肉羹類的作法,如瓠葉羹作法:“用瓠葉五斤,羊肉三斤,蔥二升,鹽蟻五合,口調其味。”,“羊脅六斤,又肉四斤,水四升,煮。出脅,切之。蔥頭一斤,胡荽一兩,安石榴汁數合,口調其味”。這與今天羊肉湯的製作何其相似!一些講究的廚師在做羊肉羹時,割肉、泡洗、配料、佐料、老湯等各有秘方,其間究有多少傳承之處,秘不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