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比旺羅克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特殊人,一生都會受到家庭的影響,但根據後續接受的教育和經歷多少,受家庭影響的程度有所不同。

    決定一個人外在行為的是認知,而認知來源於學習和與外界的互動。家庭是一個人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上了學以後,除了在校學習的時間,主要還是家庭生活。那麼家庭塑造了一個人最底層的思維架構,家庭教育深深嵌入了每一個人的認知。說一個人的當下是過往一切的總和,這個總和必然包括家庭塑造的那部分結果,所以無論填寫求職表格,還是媒人介紹物件,都調查本人出身和家庭環境,這即是經驗,也有理論依據。

    如果生活在古代的宗法家族,一個人的一生都受家庭的影響,還受家族的控制,看《白鹿原》、《喬家大院》等歷史小說能感受到這一點。文學作品需要情節的轉折、人物的衝突,渲染年輕人的叛逆,無論什麼方式的叛逆都是針對家庭的,其叛逆的思想和方式都受家庭影響。

    現代青年主要路徑是到大城市求學,離家外出求學後,所在學校和城市、同學和老師、所學的知識和經歷的事情不斷加入認知系統,但加入不等於替換,它們對一個人最大限度的改造,也不過是稀釋了此前家庭所賦予的那部分認知,永遠不可能把原有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擦除。

    白手起家的人,無論是古代的君主還是現代的老闆,一生都帶有草根氣息,能理解老百姓的疾苦,一生都很勤勉,不至於揮霍無度;王公貴胄、二代三代,生活的天然底色就是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即便是落魄了,也退回不到祖輩那種底層的生存姿態。

  • 2 # 阿昌知乎

    答:不會一直受影響,影響是有限的,暫時的。好比一粒種子,自帶基因成長,沒有Sunny、水源、養料它能健康長大嗎?

    人,一生下來,耳染父母之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上學後,就是走入學校的小社會,有知識、老師、同學的影響。成人後步入社會,會隨著知識、閱歷、遇到的人和事,成就不同的人生。非單單不好的家庭環境影響,造就了一個定型的普通人(題上是沒有財富和地位)。人和家庭都是不停變化的,古時有孟母三遷,擇鄰而處呢。

    社會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何奇之有?

    人的成長都有幾次叛逆期,斷乳、青春期、這種現象都是本能的想從原生家庭環境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社會化人格,希望得到家人、朋友、外人的評價認可。

    我不同意專家學者的危言聳聽,人的思想、觀點、思維方式、及情感受制於家庭的固化。

    我父母是地道農民,大字不識,不愛言談,為人和善,與世無爭,從不脫離手中的三畝田地。而我一點沒受影響,輟學後,鄙視勞作,一心想向外飛,也算不務正業吧,至今仍不願上朝九晚五的做班工作,在父輩眼裡算大逆不道。食一樣的煙火,卻過著不一樣的人生!

    我認為外部環境影響尤為重要,接觸的人和事,衝擊了世界觀的成熟。接觸什麼樣的人也很重要,不是卑微的結交權貴,委曲求全的巴結顯赫。更不是疏遠普通人,唾棄布衣粗人。而是尋找德藝雙馨,品行高潔之人,在正能量的感染下向上成長,使人生不斷的撥節。

    只待在家中,當然受影響了。美國家庭十八歲成人後,經濟獨立,放飛於社會,更利於成長。勇敢的走出去,社會是大染缸,也是大練爐。

    不要定義普通人,普通人也能幹出非凡事。想成人上人之樂就要吃人下人之苦。不想長大,貪奢父輩之積,只會坐吃山空。

    家庭環境只是內因,社會環境是外因,內因不影響外因的決定,當家庭內因,影響融入社會環境的外因,主角是我們,是選擇適應還是放棄呢?一個不勇於、不適應社會環境的人有自閉的傾向,閉關自守,落後捱打,當然是普通的人生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擇其善而從之,不斷最佳化自身,也就擺正了人生未來的方向,不陷於迷茫,才能真正不受家庭影響,從而普通人過不普通的人生!

  • 3 # 星岑雨

    答案是會的,這要分幾個層次來理解:我們沒有出生的時候,會受父母基因的影響,例如後期的長像、和遺傳性的身體其他方面。

    我們在小孩子的時候,各種性格習慣會受到父母教育的影響,這些是學校教不了的,雖然不是絕對,但也八九不離十,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

    在我們自己成立了家庭以後,我們的情緒、生活品質等等各方面,都會受到另一半和整個家庭成員的影響。例如小孩感冒發燒、另一半的不忠等等。這樣一直直到我們老去。

    因為人是群居性質的動物,沒有人可以單獨存在世界上,我們今天的習慣、性格、命運等,都和我們從小到大所看到的、聽到的、經歷的都有直接關係,所以不單只是家庭會一直對我們有影響,我們所接觸的每一個人、事、物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只不過在我們心目中“家庭”佔據的分量最大,所以影響是最大,但不是全部。

  • 4 # 那點趣聞

    的確,人的一生都會一直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僅僅普通人,而是任何人。馬克思說:“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具有能動性”。人的一生,被動性是主要的屬性,人不能決定自己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被動地來到這個世界,在原生家庭環境的塑造下成長。尤其是在嬰幼兒時期受到的良性或劣性影響會形成“天性”,而天性一旦形成就不可能改變,或開朗樂觀、或悲觀憂愁、或堅強堅毅、或怯懦退縮、等等。有人說天性是可以改變的,其實不是改變了,在某些情況下天性可以不表現,但是那是天性暫時睡著了,它就在你的靈魂深處睡眠,外界情況變化刺激可以喚醒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愛情忠誠的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