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畫家王衍成

    同時滿足“體量不大”又“十分有趣”兩個條件的裝置作品,

    我腦海裡立馬跳出的是一張50瑞士法郎的紙幣。

    它的反面印著一個“達達頭像”。

    這是瑞士藝術家蘇菲·陶博-阿普(Sophie Taeuber-Arp, 1889-1943)1918年製作的木雕,現存於瑞士蘇黎世美術館。來看看原作。

    蘇菲1889年出生於瑞士達沃斯,她是“達達運動”代表人物之一。瑞士央行發行的50面額的瑞士法郎鈔票,正面印的是蘇菲頭像,反面是她製作的一件木雕“達達頭像”。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將藝術家印上鈔票,1994-2014版瑞士法郎就是這麼一套“藝術範”十足的鈔票。

    中學畢業後,蘇菲先後在瑞士聖高爾、德國慕尼黑和漢堡學習刺繡、編織、細木工等裝飾藝術。1914年,蘇菲移居瑞士蘇黎世,次年遇到了法國青年藝術家讓·阿普(Jean Arp),他們相識相知、墜入愛河,並於1921年步入婚姻殿堂,共同譜寫了一段藝術佳話。

    1914年一戰爆發,歐洲戰火連連、民不聊生。1916年起,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和反戰人士經常出入蘇黎世“伏爾泰酒吧”(Cabaret Voltaire)。他們暢聊藝術、關心時事,認為“破壞就是創造”,主張反傳統、反美學的作品和形式,表達他們對當時主流藝術觀的不滿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絕望。“達達主義運動”便從這裡興起。

    阿普和蘇菲經常參加“達達組織”的活動,在“達達”思潮的影響下,他們做出很多風格簡潔、色彩斑斕抽象的編織品、拼貼畫、浮雕及木雕作品。蘇菲在1918年至1920年間做了一系列“達達風格”木雕頭像,現存於蓬皮杜藝術中心的這件很可能是這一系列作品中的第一件,也是最抽象的一件。磨打成類似圓錐體的頭像總體呈黑色,正面點綴一些幾何圖形,純粹、和諧、勻稱。這是現存於蓬皮杜藝術中心的達達頭像。

    蘇菲之後做的幾件達達頭像則更接近於木偶頭像,有凸起的鼻子、小丑的神韻。1918年製作的木雕《達達頭像,讓·阿普肖像》現存於蘇黎世美術館,印上瑞士法郎鈔票上的就是這件。

    1920年製作的另一件,則是蘇菲的自我寫照,耳朵兩邊還有誇張的耳環裝飾,這件現存於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1943年,蘇菲因一氧化碳中毒,在蘇黎世家中去世。蘇菲去世後,悲痛欲絕的阿普停止工作了六年。

    如今,蘇菲的藝術風格仍然被人們喜愛。由Karl Lagerfeld為時尚品牌FENDI拍攝的 2015-16 秋冬系列廣告大片,名為“藝術木偶(Arty Puppets)”,靈感就來自於蘇菲的木雕作品。2016年1月19日,定製版谷歌圖示(Google Doodle)也特地用彩色的抽象幾何圖案紀念蘇菲誕辰127週年。

    蘇菲·陶博-阿普畢生都在為極簡風格的藝術努力,她獨具慧眼的革新與技藝讓她躋身20世紀最傑出的女性藝術家之列。

  • 2 # 王介南

    裝置藝術一直一個我特別感興趣的話題。

    但是裝置藝術就特別神奇了,拿之前北京特別火的佩斯畫廊的“花舞森林”來說,它讓我們參與到作品裡。邀請我們“觸控”作品、“走進”作品,甚至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打破了曾經藝術的單向溝通局面,在越來越多的裝置裡,你的動作會影響整個作品,你、藝術家、藝術品,共同完成了此時此刻。

    赫蘇斯·拉斐爾·索托(Jesús Rafael Soto)的《可進入的 -BBL 藍色》算是最早的裝置之一了。人們可以進入到藍色當中。

    再比如這個,1974年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的作品《表現連續的過去》

    在一個三面鏡牆的密閉空間裡,藝術家在其中一面牆上嵌入一個螢幕,而在相對的兩面鏡牆上都裝上攝像頭。攝像頭拍到的影像會由錄影帶記錄下來,8秒以後出現在螢幕上。置身其中的觀眾既能看到自己當下的影像反射在鏡子上,又能在螢幕上看到8秒前的自己,與此同時,螢幕裡的鏡子又反射了16秒前的影像(當時的螢幕影像)。就這樣,迴圈著無限前推。

    莫里斯·貝納永(Maurice Benayoun)的《大西洋海底隧道》(The Tunnel underthe Atlantic)

    作品的外觀像是從地下伸出的管子,讓人聯想到真實的穿越大洋底部的隧道。

    藝術家莫里斯·貝納永透過一個虛擬現實互動裝置把巴黎與蒙特利爾兩個相隔千里的城市聯通,讓上百人透過這個裝置“相遇、邂逅、微笑”。

    凱特林德·布朗(Caitlind r.c. Brown)2012年的裝置的《雲》(The Cloud)

    大型互動裝置《雲》由6000組燈泡和燈繩組成,其中5000個是由公眾捐贈的報廢燈泡。燈泡形成一朵巨大的“雲”。

    每個人都可以過來拉亮或拉滅燈泡,在這個過程裡,每個人也都參與了藝術作品的完成。

    最後再說說我個人很喜歡的是去年在上海辦展的裝置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

    進入特瑞爾的光的空間後,你會發現一切都慢下來。他以光造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辦理產權證要那麼久時間?